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苏北南黄海潮成沙体的发育条件及演变过程
, PP. 65-74
Keywords: 潮成沙体,发育条件,演变过程,苏北南黄海
Abstract:
典型钻孔的层序地层、沉积磁组构、碎屑矿物等的分析资料以及古河谷的地质雷达探测资料等的综合研究表明,苏北南黄海潮成沙体是全新世海退以来形成的,辐聚辐散的潮流和长江、黄河的供沙是其主要发育条件.辐聚辐散的潮流场是南黄海固有的,至少在苏北亚近代潮成沙体发育之初就已存在.大河供沙主要发生在全新世海退期,海退前长江不可能向苏北岸外海域大量供沙,更不可能在港岸外形成三角洲.潮成沙体的演变主要受长江、黄河的供沙率控制,大致经历了雏形发育、高速建设、动态调整等3个阶段.
References
[1] | 赵娟 李从先.苏北沿海陆上潮成砂体沉积区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5(1):82-86,.
|
[2] | 张家强 丛友滋.苏北陆区古潮成沙体沉积动力环境及物源[J].海洋学报,1998,20(3):82-90,.
|
[3] | 刘振夏 Berne,S.渤海东部全新世潮流沉积体系[J].中国科学:B辑,1994,24(12):1331-1338,.
|
[4] | 张家强 丛友滋.苏北陆区潮成沙体的古流向[J].科学通报,1997,42(22):2408-2410,.
|
[5] | 李从先 丛友滋.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埋藏古土壤及成土母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4(4):439-444,.
|
[6] | 杨子赓.南黄海陆架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及环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5(4):1-9.
|
[7] | 夏东兴 刘振夏 等.潮流脊的形成机制和发育条件[J].海洋学报,1984,6(3):361-367.
|
[8] | 耿秀山.苏北海岸带的演变过程及苏北浅滩动态模式的初步探讨[J].海洋学报,1983,5(1):62-70.
|
[9] | 杨长恕.Jiang港辐射沙脊成因探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5(3):35-40.
|
[10] | 张忍顺.苏北黄河三角洲及滨海平原的成陆过程[J].地理学报,1984,39(2):173-184.
|
[11] | 张家强 张桂甲.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6(4):438-442,.
|
[12] | 任美锷.江苏省海岩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
[13] | 王守春.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与人文要素变化研究.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研究所,第五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
[14] | 赵松龄.苏北浅滩成因的最新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11(3):105-112,.
|
[15] | 李从先 万明浩.苏北沿南—三仓地区的古河谷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1996,41(23):2168-2170,.
|
[16] | 张家强,同济大学学报,1998年,26卷,4期,438页
|
[17] | Lee Hee Jun,J Sedimentary Research,1997年,17卷,3期,451页
|
[18] | 赵娟,同济大学学报,1997年,25卷,1期,82页
|
[19] | 李从先,同济大学学报,1996年,24卷,4期,439页
|
[20] | 刘振夏,中国科学.B,1994年,24卷,12期,1331页
|
[21] | 王守春,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5,1993年
|
[22] | 赵松龄,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年,11卷,3期,103页
|
[23] | 任美锷,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1986年
|
[24] | 杨长恕,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5卷,3期,35页
|
[25] | 杨子赓,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5卷,4期,1页
|
[26] | 张忍顺,地理学报,1984年,39卷,2期,173页
|
[27] | 夏东兴,海洋学报,1984年,6卷,3期,361页
|
[28] | 耿秀山,海洋学报,1983年,5卷,1期,62页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