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金翔龙.东海海洋地质[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323-330.
|
[2] | 李乃胜.冲绳海槽的地质构造属性[J].海洋与湖沼,1990,21(6):536-543,.
|
[3] | 任纪舜.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M].科学出版社,1990..
|
[4] | 林长松 管志宁.东海磁源重力异常,重力异常的对比和深部地质构造研究[J].海洋学报,1992,14(5):75-85,.
|
[5] | 金翔龙.冲绳海槽地质结构性质的初步探讨[J].海洋与湖沼,1983,14(2):105-116.
|
[6] | 金翔龙 喻普之.冲绳海槽的构造特征与演化[J].中国科学(B),1987(2):196-203.
|
[7] | 金性春 戴南浔.冲绳海槽异常地幔与地壳性质的初步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4,4(3):17-27.
|
[8] | 柴利根.论鱼山-久米断裂带性质及其对东海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6,7(2):108-115.
|
[9] | 周志武 赵金海 等.东海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性.中国中新生沉积盆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226-242.
|
[10] | 上海地质矿产局.上海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4-15.
|
[11] | 彭阜南.台湾海峡及两岸地质工作的回顾与展望.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质地震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1-10.
|
[12] | 兰玉崎 叶瑛 等.浙闽结晶基底的某些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质地震研讨论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264-269.
|
[13] | 林长松.双俯冲带的板块应力场和构造运动——浅论大马里亚纳沟-弧系的形成与演化[J].海洋通报,1987,6(4):80-96.
|
[14] | 刘光鼎.中国海区及领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
[15] | 王金星.浙江莫霍面形态地质意义的初步认识[J].物探与化探,1981,1:1-8.
|
[16] | Lin Changsong,Marine 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the South China Sea,1992年,108页
|
[17] | 金翔龙,东海海洋地质,1992年,306页
|
[18] | 兰玉崎,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质地震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264页
|
[19] | 彭阜南,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质地震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1页
|
[20] | 任纪舜,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1990年,90页
|
[21] | 刘光鼎,中国海区及邻近海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990年
|
[22] | 周志武,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1990年,226页
|
[23] | 上海地质矿产局,上海区域地质志,1988年,4页
|
[24] | Lin Changsong,Acta Oceanol Sin,1987年,6卷,增2期,262页
|
[25] | 林长松,海洋通报,1987年,6卷,4期,80页
|
[26] | 金翔龙,中国科学.B,1987年,2期,196页
|
[27] | 柴利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6年,7卷,2期,108页
|
[28] | Wang Lonyen,Acta Oceanol Sin,1984年,3卷,4期,527页
|
[29] | 金性春,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4年,4卷,3期,17页
|
[30] | 金翔龙,海洋与湖沼,1983年,14卷,2期,105页
|
[31] | Lee C S,Marine Geology,1981年,35卷,1/3期,219页
|
[32] | 王金星,物探与化探,1981年,2卷,1页
|
[33] | Lee S M,Tech Bull,1974年,8卷,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