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海温的多尺度关系及最优子集回归预测
, PP. 55-63
Keywords: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海温 ,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
Abstract:
采用小波变换,Lanczos时间滤波器,相关分析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多尺度特征及与海温场的关系,并研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短期气候预测新方法--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方法。结果表明,1958-200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平均日期为5月18日,标准差约10d,具有弱的偏早爆发趋势,存在15.4a的年代际变化和5.3a的年际变化周期。在年际变化尺度上,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前期冬季(12-2月)海温场有4个显著的相关区,分别为热带南印度洋,菲律宾以东的热带西北太平洋,赤道中东太平洋,热带东太平洋。在年代际尺度上,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前一年(前一年3月至当年2月)海温场的显著相关除有与年际尺度一致的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区外,还存在5个显著不同的相关区,即西南印度洋,东南印度洋,北太平洋,热带东南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1999-2008年的独立样本检验表明,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方法的最大预测误差为8.5d,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在5d以内的占50%,且对爆发日期的异常迟早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它明显好于最优子集回归预测与单,多变量的线性回归预测。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可以为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References
[1] 李崇银,张利平.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其影响[J].大气科学,1999,23(3):257-266.
[2] 陈隆勋,刘洪庆,王文,等.南海及其临近地区夏季风爆发的特征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J].气象学报,1999,57(1):16-29.
[3] 谢安,毛江玉,叶谦.海温纬向梯度与南海夏季风爆发[M]//丁一汇,李崇银.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48-51.
[4] 温之平,薛晓冰,梁肇宁,等.热带海温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初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1):94-98.
[5] 梁建茵,吴尚森.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南海西南季风建立早晚的影响[J].海洋学报, 2003, 25(1):28-41.
[6] 何敏,许力,宋文玲.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的短期气候预报方法研究[J].气象,2002, 28(10):9-14.
[7] WEBSTER P J, HOYOS C.Prediction of monsoon rainfall and river discharge on 15-30-day time scales[J].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4,84:1745-1765.
[8]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报技术[M].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9:194-200.
[9] KALNAY E, KANAMITSU M, KISTLER R, et al. 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J]. Bull Amer Meteor Soc, 1996,77:437-471.
[10] SMITH T M, REYNOLDS R W.Improved extended reconstruction of SST (1854-1997)[J]. Journal of Climate, 2004,17(12):2466-2477.
[11] DUCHON C E. Lanczos filtering in one and two dimensions[J].J Applied Meteorology, 1979,18:1016-1022.
[12] 何金海,宇婧婧,沈新勇,等.有关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 2004,20(5):449-459.
[13] 谢炯光,纪忠萍,谷德军,等.南海西南季风异常与广东省汛期重要天气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 2008,24(3):209-218.
[14] 阎俊岳.南海西南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J].气象学报,1997,55:174-186.
[15] 刘霞,谢安.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8,14:28-37.
[16] 赵永平,陈永利,白学志,等.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异与南海季风关系的初步分析 //丁一汇, 李崇银.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117-120.
[17] 陈永利,白学志,赵永平.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热带海洋温度和大气环流异常变化关系的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5(4):388-399.
[18] 梁建茵,吴尚森.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日期及其影响因子[J].大气科学, 2002,26(6):829-841.
[19] 周文,温之平,陈创买.南海西南季风爆发的预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1(3):95-98.
[20] 杨培才,周秀骥.气候系统的非平稳行为和预报理论[J].气象学报,2005,63(5):556-570.
[21] 俞善贤,汪铎.试用最优子集与岭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回归方程[J].大气科学,1988,12(4):382-388.
[22] 施能,曹鸿兴.基于所有可能回归的最优气候预报模型[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 15(4):459-466.
[23] 谷德军,纪忠萍,王东晓,等.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2007,23(1):14-20.
[24] 谷德军,王东晓,纪忠萍,等.墨西哥帽小波变换的影响域和计算方案的新探讨[J].应用气象学报,2009,20(1):62-69.
[25] 李春晖,梁建茵,郑彬,等.南海夏季风北推时间及相关环流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2):202-21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