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逐步判别分析法在海洋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 PP. 204-209
Keywords: 逐步判别分析法,水质指标筛选,海洋水质评价,粤西海域
Abstract:
针对粤西海域海洋水质评价这一问题,依照GB3097-1997《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建立一个由400个站位组成、每个站位包含13个水质指标信息的假设随机样本,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在随机样本的13个水质指标中按其对水质分类判别能力的大小进行筛选,最终选出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镉、总磷、总氮这5个具有显著判别能力的指标,并利用这5个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及水质分类图版,进而克服水质指标数据引入过多对水质评价模型的不利影响。利用上述水质分类图版对粤西海域2010年40个站位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对比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的水质分类结果,其正确率为95%,说明该水质分类图版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可作为解决利用多水质指标信息综合评价海洋水质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References
[1] | 刘翠梅, 温伟英, 何清溪.琼州海峡海洋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 2002, 21 (4) :24-28.
|
[2] | 宋伦, 周遵春, 王年斌, 等.辽宁省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与趋势评价[J].水产科学, 2007, 26 (11) :613-618.
|
[3] | Walski T M, Parker F L. Consumers water quality index[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ivision, 1974 (EE3) :593-601.
|
[4] | Shannon E E, Broezonik P L. Eutrophication analysis: amultivariate approach[J]. Journal of the Sanitary Engineering Division, 1972, 98 (SA1) :37-57.
|
[5] | 张静,孙省利.海水环境质量模糊-灰色关联评价及应用[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31(6):68-72.
|
[6] | 付会, 孙英兰, 孙磊, 等.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海洋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海洋湖沼通报, 2007, 5 (3) :127-131.
|
[7] | 蔡如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夜光藻密度预测模型[J].中国环境监测, 2001, 17 (3) :52-55.
|
[8] | 孙尚拱 潘恩沛.实用判别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
[9]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
[10] | Jacobs H L. Water quality criteria[J]. Joumal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Federation, 1965, 37 (5) : 292-300.
|
[11] | 张秋丰, 张建乐, 丁家坤.洋河口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 1997, 16 (4) :38-42.
|
[12] | 徐鸿楷.半集均方差水质评价模式[J].环境科学, 1985, 6 (4) :55-57.
|
[13] | 申葆诚,徐国义.希尔伯空间理论在环境污染综合评价中的应[J].环境科学,1981,2(4):57-60.
|
[14] | 柯丽娜, 王权明, 周惠成.多目标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在海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 海洋通报, 2012, 31 (4) :475-480.
|
[15] | 曹宇峰, 林春梅, 孙霞.模糊数学法在海洋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海洋技术, 2011, 30 (2) :118-122.
|
[16] | 秦昌波, 郑丙辉, 秦延文, 等.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水环境质量灰色关联度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 2006, 19 (6) :94-99.
|
[17] | 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18] | 孟凡奇, 李广杰, 李明, 等.逐步判别分析法在筛选泥石流评价因子中的应用[J]. 岩土力学, 2010, 31 (9) :2925-2929.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