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黄河口海域2004-2009年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
, PP. 128-139
Keywords: 大型底栖动物 ,黄河口 ,群落特征 ,时空变化 ,冗余分析
Abstract:
根据2004年-2009年春季6个航次共186个站次的黄河口附近海域生态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群落特征分析。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53种,生物量变化范围为6.31~13.20g/m2,丰度的变化范围为44~902ind./m2。优势种类历年变化较大,出现频率较高的优势种类为纵沟纽虫、细长涟虫、寡节甘吻沙蚕和绒毛细足蟹;调查区域内丰富度指数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历年来呈下降的趋势。聚类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大致可分为近岸和远岸2个底栖动物群落。分析表明,水深、底质的中值粒径和海水盐度是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References
[1] 何雪宝, 刘学勤, 崔永德, 等.贝加尔湖沿岸带不同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 2011, 35 (3) :516-522.
[2] 杜飞雁, 林钦, 贾晓平, 等.大亚湾西北部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J].生态学报, 2011, 31 (23) :7075-7085.
[3] 冯剑丰,王秀明,孟伟庆,等.天津近岸海域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1,31(20):5875-5885.
[4] Carvalho S, Pereira P, Pereira F, et al. Factors structur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in a eutrophic coastal lagoon (bidos lagoon, Portugal)[J].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1, 71 (2) : 97-110.
[5] 张继民, 刘霜, 张琦, 等.黄河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群变化[J].海洋环境科学, 2010, 29 (6) :834-837.
[6] 国家技术监督局.海洋调查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2:17-22.
[7] 黄宗国.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M].增订版.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
[8] 周红, 张志南.大型多元统计软件PRIMER的方法原理及其在底栖群落生态学中的应用[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1) :58-64.
[9] 刘录三, 盖伟, 郑丙辉, 等.辽东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I.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J].环境科学研究, 2008, 21 (6) :118-123.
[10] 王瑜, 刘录三, 刘存歧, 等.渤海湾近岸海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 2010, 04:430-436.
[11] 周红, 华尔, 张志南.秋季莱州湾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8:80-87.
[12] 韩洁, 张志南, 于子山.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J].生物多样性, 2003, 11 (1) :20-27.
[13] Gaudencio M J, Cahral H N.Truphic structure of macrobenthos in the Tagus estuary and adjacent coastal shelf[J].Hydrobiologia, 2007, 587: 241-251.
[14] 赵永强, 曾江宁, 陈全震, 等.椒江河口滩涂贝类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 15 (06) :808-813.
[15] 张敬怀, 高阳, 方宏达, 等.珠江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生态特征[J].生态学报, 2009, 29 (6) :2989-2999.
[16] 袁兴中, 陆健健, 刘红.长江口新生沙洲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J].海洋学报, 2002, 24 (2) :133-139.
[17] 周晓, 王天厚, 葛振鸣, 等.长江口九段沙湿地不同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J].生物多样性, 2006, 14 (2) :165-171.
[18] 李宝泉, 李新正, 于海燕, 等.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 2005, 36 (3) :193-198.
[19] Bustos B S, Frid C. Using indicator species to assess the state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J]. Hydrobiologia, 2003, 496 (1/3) : 299-309.
[20] 毛婕昕,闫启仑,王立俊.典型河口底栖动物种类数、生物量及种群丰度变化趋势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1,30(1):37-40.
[21] 刘霜, 张继民, 杨建强, 等.黄河口生态监控区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6 (3) :49-52.
[22] 马克平,刘玉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Iα多样性的测定方法 (下)[J].生物多样性,1994,2(4):231-239.
[23] 马藏允, 刘摇海, 王惠卿, 等.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多元变量统计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 1997, 17 (4) :297-300.
[24] 李新正, 于海燕, 王永强, 等.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动态的研究[J].海洋科学集刊, 2002, 44:66-73.
[25] 张志南, 图立红, 于子山.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 (一) 生物量[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0, 20 (1) :37-45.
[26] 张志南, 图立红, 于子山.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 (二) 生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0, 20 (2) :43-52.
[27] 陈佳杰, 徐兆礼, 陈雪忠.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枝角类和涟虫类生态学[J].动物学杂志, 2008, 05:1-6.
[28] 韩洁.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 2001.
[29] 孙道元, 刘银城.渤海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J].黄渤海海洋, 1991, 9 (1) :42-49.
[30] 杜飞雁, 王雪辉, 贾晓平, 等.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特征种[J].中国水产科学, 2011, 04:877-892.
[31] 毕洪生,孙松,孙道元.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J].海洋与湖沼.2001,32(2):132-138.
[32] 袁伟, 张志南, 于子山, 等.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S1) :91-97.
[33] Meng W, Liu L, Zheng B H, et al. Macro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in summer[J].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7, 26 (6) : 62-71.
[34] 孙亚伟, 曹恋, 秦玉涛, 等.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J].海洋通报, 2007, 26 (2) :66-70.
[35] 何明海, 蔡尔西, 吴启泉, 等.九龙江口底栖生物生态研究[J].生态学报, 1988, 8 (2) :133-13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