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南黄海冷水团海域溶解氧和叶绿素最大现象值及营养盐累积的季节演变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3.04.017 , PP. 142-154
Keywords: 黄海冷水团 ,DO最大值现象 ,次表层Chla最大值现象 ,营养盐累积
Abstract:
基于2006-2007年在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开展的4个季度月的调查资料,重点研究了该海域溶解氧(DO)、叶绿素a(Chla)最大值现象和营养盐累积的季节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春至秋季黄海冷水团海域DO和Chla最大值层深度具有先加深后变浅的趋势,出现最大值层的海域面积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变化过程,DO和Chla最大值层的深度及面积在夏季均达到最大,至冬季DO和Chla最大值现象消失;夏季冷水团海域深水区DO最大值处的氧含量整体高于春季,而冷水团边界附近氧最大值处的氧含量整体低于春季;春至秋季冷水域深水区次表层Chla最大值处的Chl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于夏季时最低,入秋后开始升高,而一年四季中冷水域边界附近Chla最大值处的Chla含量却在夏季时最高,而且显著高于深水区。黄海冷水团海域的底层营养盐储库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冷水域底层通常分别在深水区和西部边界处存在营养盐高值核心,其中位于深水区的高值核心位置季节变化不明显,而位于冷水域西部边界附近的高值核心位置则呈现出自春季至夏季向西移动、入秋后又向东部移动的季节变化特征。水文物理因素和生物化学过程对DO、Chla最大值及营养盐储库的季节演变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References
[1] 于非, 张志欣, 刁新源, 等.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J].海洋学报, 2006, 28(5):26-34.
[2] 顾宏堪.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J].海洋学报, 1980, 2(6):70-79.
[3] 熊庆成, 丁宗信, 赵保仁.秋末南黄海冷水团区溶解氧垂直结构及其最大值的分析研究[J].1986, 27:107-114.
[4] 王保栋.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成因[J].黄渤海海洋, 1996, 15(3):10-15.
[5] 韦钦胜, 葛人峰, 王保栋, 等.南黄海冷水域西部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的成因分析[J].海洋学报, 2009, 31(4):69-77.
[6] 胡好国, 万振文, 袁业立.南黄海浮游植物季节性变化的数值模拟与影响因子分析[J].海洋学报, 2004, 26(6):74-88.
[7] 傅明珠, 王宗灵, 孙萍, 等.2006年夏季南黄海浮游植物叶绿素 a 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制[J].生态学报, 2009, 29(10):5366-5375.
[8] Li H B, Xiao T, Ding T, et al.Effect of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YSCWM)on distribution of bacterioplankton[J].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 26:1012-1020.
[9] 王保栋, 王桂云, 郑昌洙, 等.南黄海营养盐的平面分布及横向输运[J].海洋学报, 1999, 21(6):124-129.
[10] 国家质量监督总局.GB17378.4-1998 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8.
[11] 韦钦胜, 葛人峰, 李瑞香, 等.南黄海西部36°N断面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J].海洋学报, 2011, 33(5):61-72.
[12] 韦钦胜, 葛人峰, 臧家业, 等.夏季南黄海跨锋断面的生态环境特征及锋区生态系的提出[J].海洋学报, 2011, 33(3):74-84.
[13] 韦钦胜, 于志刚, 葛人峰, 等.黄海西部沿岸冷水在夏季南黄海西部底层冷水形成和季节演变过程中作用的化学水文学分析[J].海洋与湖沼, 2012, in press.
[14] Lü X G, Qiao F L, Xia C S, et al.Upwelling and surface cold patches in the Yellow Sea in summer:Effects of tidal mixing on the vertical circulation[J].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10, 30:620-632.
[15] 赫崇本, 汪园祥, 雷宗友, 等.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及其性质的初步探讨[J].海洋与湖沼, 1959, 2(1):11-15.
[16] 顾宏堪.海水溶解氧夏季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J].海洋与湖沼, 1966, 8(2):85-91.
[17] 刁焕祥, 沈志良.黄海冷水域水化学要素的垂直分布特性[J].海洋科学集刊, 1985, 25:41-51.
[18] 刘克修, 赵保仁.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数值研究[J].海洋学报, 1997, 19(4):80-89.
[19] 王保栋,王桂云,郑昌洙,等.南黄海溶解氧的垂直分布特征[J].海洋学报,1999,21(5):72-77.
[20] 张书文.黄海冷水团夏季叶绿素垂向分布结构的影响机制[J].海洋与湖沼, 2003, 34(2):179-186.
[21] 张书文, 夏长水, 袁业力.黄海冷水团水域物理-生态耦合数值模式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 2002, 12(3):315-319
[22] 夏洁, 高会旺.南黄海东部海域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 6(4):59-65.
[23] 王保栋.黄海冷水域生源要素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J].海洋学报, 2000, 22(6):47-54.
[24] Parsons T R, Maita Y, Lalli C M.A manual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s for Seawater Analysis[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4:107-109, 115-122.
[25] 邹娥梅, 郭炳火, 汤毓祥, 等.1996年春季南黄海水文特征和水团分析[J].海洋学报, 2000, 22(1):17-26.
[26] 赵保仁.南黄海西部的陆架锋及冷水团锋区环流结构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 1987, 18(3):217-22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