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侵蚀后退过程及其对潮流动力的影响研究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3.03.022, PP. 189-196

Keywords: 南黄海,废黄河三角洲,辐射沙脊,岸线变迁,数值模拟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及其毗邻海域的南黄海旋转潮波为研究对象,在恢复黄河北归以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不同发育阶段岸线位置和水下地形的基础之上,通过所建立的潮波数学模型,研究了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不同演变阶段南黄海潮波运动的特征及其变化。研究表明:在1855年黄河北归前,由于废黄河口岸线向外突出20余千米且有宏大的水下三角洲,由北向南传播的潮波受到阻挡,处在其南侧的辐射沙脊区水动力相对较弱;随着江苏海岸线后退,废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夷平,由北向南传播的潮波变得更加顺畅,南黄海旋转潮波得到不断加强,辐射沙脊北部的西洋水道及中南部的烂沙洋水道、小庙洪水道深槽区水动力随着废黄河三角洲的侵蚀后退,平均流速和最大流速均表现为增大的趋势。

References

[1]  虞志英.江苏北部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形成及侵蚀改造[J].海洋学报,1986,8(2):197-106.
[2]  朱诚, 程鹏, 卢春成,等. 长江三角洲及苏北沿海地区7000 年以来海岸线演变规律分析[J].地理科学,1996,16(3):207-213.
[3]  张忍顺, 陈才俊. 江苏岸外沙洲演变与条子泥并陆前景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22-34.
[4]  王艳红. 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过程中的岸滩变异与整体防护研究.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  徐敏,陆培东. 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泥沙运动和海岸演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32-235.
[6]  张忍顺, 陆丽云. 江苏海岸侵蚀过程及其趋势[J]. 地理研究,2002.21(4):469-478.
[7]  凌申. 全新世以来江苏中部地区海岸的淤进[J]. 台湾海峡,2006, 25(3):445-451.
[8]  蔡则健. 江苏海岸线演变趋势遥感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2,53(3):19-24.
[9]  陈可锋. 黄河北归后江苏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过程研究[D].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2008.
[10]  Chen Kefeng,Lu Peidong,Wang Yanhong, et.al.Effects of coastline changes on tide system of Yellow Sea off off Jiangsu coast,China[J],China Ocean Engineering,2009,23(4):741-750.
[11]  陈可锋, 陆培东, 王艳红,等. 南黄海辐射沙洲趋势性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0,27(1): 106-112.
[12]  任美锷. 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 北京: 海洋出版社,1986:517-519.
[13]  张衡,朱建荣,吴辉.东海黄海渤海8个主要风潮的数值模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71-77.
[14]  李磊,杜凌,左军成,等.渤、黄、东海M2和K1风潮潮流场的有限元模拟[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6(6):851-858.
[15]  姜波, 吕咸青. 渤、黄、东海内潮的数值模拟[J]. 海洋湖沼通报, 2007,1:30-37.
[16]  叶青超. 试论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发育[J]. 地理学报, 1986,41(2):112-122.
[17]  凌审. 苏北全新世海进与古砂堤研究[J]. 台湾海峡, 1994, 13(4):338-345.
[18]  虞志英,张国安,金镠,等. 波流共同作用下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地形演变预测模型[J]. 海洋与湖沼,2003,33(6):583-59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