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岩浆岩分布规律及其与海底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4.11.011 , PP. 90-100
Keywords: 南海北部 ,岩浆岩 ,活动断裂 ,海底滑坡 ,浅层气
Abstract:
前人对南海北部新生代陆缘盆地结构、构造样式和期次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于具体体现内动力过程的岩浆活动关注较少,尤其是北部深水区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基于二维地震剖面的解译分析,将南海北部新生代岩浆岩划分为3个集中分布区:琼东南-西沙区、神狐区和东沙区。各区域岩浆岩的产出状态有所差异,其中琼东南-西沙区岩浆岩的平面展布规律性极强,主要受右行右阶的走滑断裂控制;神狐区岩浆岩位于NW向与NE向断裂的交汇处,侵位空间受先存断裂制约;东沙区岩浆岩的产生与东沙运动期间区域伸展过程有直接关系。作为内动力的表征,岩浆作用对于海底地形地貌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与活动断裂、海底滑坡、浅层气等海底地质灾害也具有成因上的关联。
References
[1] 朱伟林,张功成,高乐.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J]. 石油学报,2008,29(1):1-9.
[2] 李友川,傅宁,张枝焕. 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烃源条件和油气源[J]. 石油学报,2013,34(2):247-254.
[3] 张功成,米立军,吴时国,等. 深水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J]. 石油学报,2007,28(2):15-21.
[4] 杨川恒,杜栩,潘和顺,等. 国外深水领域油气勘探新进展及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J]. 地学前缘,2000,7(3):247-256.
[5] 陈端新,吴时国,王志君,等.南海北部陆缘深水盆地多边形断层几何特征及成因[J].石油学报,2012,33(4):611-616.
[6] 龚再升,李思田.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35-236.
[7] 龚再升,李思田.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26-328.
[8] 胡见义. 石油地质学前缘[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96-143.
[9] 王霄飞,李三忠,龚跃华,等.南海北部活动构造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44(2):419-431.
[10] 姚伯初. 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构造运动初探[J]. 南海地质研究,1993,5:1-12.
[11] 胡见义.石油地质学前缘[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383.
[12] 蔡周荣,刘维亮,万志峰,等.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运动厘定及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J]. 海洋通报,2010,29(2):161-165.
[13] 程世秀,李三忠,索艳慧,等.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群构造特征及其成因[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32(6):79-93.
[14] 蔡周荣,刘维亮,万志峰,等.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运动厘定及与油气成藏关系[J]. 海洋通报,2010,29(2):161-165.
[15] 夏斌,吕宝凤,吴国干,等.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构造迁移其对烃源岩的制约作用[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5):629-634.
[16] Harding T P. Petroleum traps associated with wrench faults[J]. American Assoc Petroleum Geol Bull,1974,58(7): 1290-1304.
[17] 陈汉宗,吴湘杰,周蒂,等. 珠江口盆地中新生代主要断裂特征和动力背景分析[J]. 热带海洋学报,2005,24(2):52-61.
[18] 赵淑娟,吴时国,施和生,等. 南海北部东沙运动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探讨[J].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6(3):1008-1019.
[19] 杨文达,张异彪,李斌. 南海琼东南深水海区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J]. 海洋石油,2011,31(1):1-7.
[20] 夏真,郑涛,庞高存. 南海北部海底地质灾害因素[J]. 热带海洋学报,1999,18(4):91-95.
[21] 马胜中,陈太浩. 南海北部井场调查中常见的海洋灾害地质[J]. 南海地质研究,2008,1(10):114-123.
[22] Lister G S,Davis G A. The origin of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and detachment faults formed during Tertiary continental in the northern Colorado River region USA[J].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1989,11:65-94.
[23] 李萍,杜军,刘乐军,等. 我国近海海底浅层气分布特征[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21(1):69-74.
[24] Ligtenberg J H. Detection of fluid migration pathways in seismic data:Implications for fault seal analysis[J]. Basin Research,2005,17:141-154.
[25] 朱伟林.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关键地质问题[J]. 地质学报,2009,83(8):1059-1064.
[26] 张功成.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特征[J]. 石油学报,2010,31(4):528-541.
[27] 李安春,黄杰,蒋恒毅,等. 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陆坡区沉积演化及其对构造的响应[J].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12):3233-3245.
[28] 李三忠,索艳慧,刘鑫,等. 南海的基本构造特征与成因模型:问题与进展及论争[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32(6):35-53.
[29] 赵卫,方念乔,詹华明,等.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迁移特征[J]. 海洋地质前沿,2013,29(4):1-6.
[30] 能源,吴景富,漆家福,等. 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盆地三层结构及其构造演化[J]. 地质学报,2013,87(3):403-414.
[31] 李平鲁,梁惠娴.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岩浆作用及其与盆地演化和油气聚集的关系[J]. 广东地质,1994,9(2):23-24.
[32] 林长松,高金耀,虞夏军,等. 南海北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征[J]. 海洋学报,2006,28(4):81-86.
[33] 姚伯初. 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构造运动初探[J]. 南海地质研究,1993,5:1-12.
[34] 蔡乾忠. 中国海域油气地质学[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131-137.
[35] 谢锦龙,黄冲,向云峰. 南海西部海域新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J]. 地质科学,2008,43(1):133-153.
[36] 张功成.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特征[J]. 石油学报,2010,32(4):528-541.
[37] 王璞珺,张功成,蒙启安,等. 地震火山地层学及其在我国火山岩盆地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2):597-610.
[38] 刘以宣. 南澳断裂带与滨海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及其活动性探讨[J]. 华南地震,1986,6(3):1-8.
[39] 水汀,阎晋英,施华生,等. 政和-大埔断裂带基本特征及其演化模式[J]. 火山地质与矿产,1993,14(2):53-62.
[40] 朱云鹤. 一条正在发育的中-新生代裂谷带[J]. 火山地质与矿产,1998,19(1):37-39.
[41] 吴庐山,鲍才旺. 南海东北部海底潜在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J]. 南海地质研究,2000,12(9):156-163.
[42] 李三忠,吕海青,侯方辉,等. 海洋核杂岩[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26(1):47-52.
[43] 叶银灿,陈俊仁,潘国富,等. 海底浅层气的成因、赋存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危害[J]. 东海海洋,2003,21(1):27-36.
[44] 李捷. 岩浆岩与变质岩简明教程[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112-118.
[45] Heggland R. Detection of gas migration from a deep source by the use of exploration 3D seismic data[J]. Marine Geology,1997,137:41-4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