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长江口盐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PP. 9-18

Keywords: 长江口,盐度,时空变化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测验,布控范围西自江阴东至口外-20m,测验站点覆盖4条入海汊道.测验资料统计分析表明:(1)径流大小、汊道分流比、潮汐强弱和地形条件是控制盐度时空变化的主要要素;(2)在盐度空间分布上从大至小的顺序是:北支,南槽,北槽,北港口;(3)北支枯季发生盐水倒灌南支,而洪季可有一半以上区段为淡水所控;在其他3个入海汊道中,北港口门段是长江口盐淡水混合相对最弱的区段,盐度潮周期变幅最大,但洪枯变幅最小;南槽的盐淡水混合较强,盐度潮周期变幅较小,但洪枯变幅很大;北槽介于两者之间.(4)盐度时空变化反映洪季北支、南港和南槽分流比都有所增加.

References

[1]  沈焕庭,茅志昌,陈吉余.南水北调对长江口咸水入侵影响预测及对策[A].陈吉余.南水北调(东线)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9-86.
[2]  陈吉余,沈焕庭,徐海根,等.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和侵蚀堆积过程影响的初步分析[A].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项目领导小组.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景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50-368.
[3]  沈焕庭,茅志昌,谷国传,等.南水北调对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的影响[A].陈吉余,等.长江河口动力地貌和沉积过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5-150.
[4]  沈焕庭,郭成涛,朱慧芳,等.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探讨[A].陈吉余,等.长江河口动力地貌和沉积过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16-228.
[5]  沈焕庭,胡辉.长江口门附近的水流与混合[A].陈吉余,等.长江河口动力地貌和沉积过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31-144.
[6]  胡方西,胡辉,谷国传,等.长江口锋面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21.
[7]  王盼成,贺松林.长江大通站水沙过程的基本特征.I.径流过程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2-82.
[8]  吴守培,顾玉亮.北支盐水入侵对长江口水源地的影响[A].陈吉余.南水北调(东线)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8-131.
[9]  韩乃斌,顾玉亮,徐建益.南水北调对长江口盐水入侵影响分析[A].陈吉余.南水北调(东线)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7-99.
[10]  贺松林,孙介民.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悬沙输移特征[J].海洋与湖沼,1996,27(1):60-66.
[11]  潘定安,胡方西,周月琴,等.长江河口夏季的盐淡水混合[A].陈吉余,等.长江河口动力地貌和沉积过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51-165.
[12]  沈焕庭.长江河口物质通量[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91-9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