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冰后期珠江三角洲沉积物通量的初步研究
, PP. 72-77
Keywords: 珠江三角洲 ,沉积通量 ,冰后期 ,海侵期 ,海退期
Abstract:
从珠江三角洲283个钻孔资料中识别出了冰后期海侵旋回底界面,从269个钻孔中识别出了最大海侵面,记录了它们的埋深值,并由此计算了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总量,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在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总量分别为114.09,36.70,77.39Gt.海退期沉积量大于海侵期.以现今珠江输沙量的约84%沉积在三角洲范围内计算得到冰后期珠江年均输沙量约为9.91Mt,6000a以来的年均输沙量约为15.35Mt.
References
[1] COLEMAN J M.Deltas:Processes of Deposition and Models for Exploration[J].Minneapolis:Burgess Publishing,1981.124.
[2] SAITO Yoshiki,YANG Zuo-sheng,HORI Kazuaki.The Huanghe(Yellow River) and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deltas:a review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evolution and sediment discharge during the Holocene[J].Geomorphology,2001,41:219-231.
[3] 黄镇国,李平日,张仲英,等.珠江三角洲的沉积速率[J].地理科学,1983,3(1):37-46.
[4] 黄镇国,李平日,张仲英,等.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J].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2.274.
[5] 李平日,乔彭年,郑洪汉,等.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J].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139.
[6] 黄镇国,李平日,张仲英,等.从珠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看综合整治的几个问题[J].热带地理,1983,4:26-32.
[7] 任杰.末次海进盛期以来珠江三角洲演变的长周期动力地形模型及应用[J].广州:中山大学,2003.45-110.
[8] 陈欣树,包砺彦,陈俊仁,等.珠江口外陆架晚第四纪最低海面的发现[J].热带海洋,1990,4(9):73-77.
[9] 龙云作,霍春兰,马道修,等.珠江三角洲沉积地质学[J].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60.
[10] 汪桂荣.珠江三角洲全新世硅藻[J].古生物学报,1998,37(3):305-324.
[11] 康长生,杨胜明,廖志良.广东红海湾、珠江口及电白-阳江近海第四纪沉积[J].热带海洋,1997,16(1):39-48.
[12] 篮先洪,马道修,徐明广,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地理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8,7(4):62-68.
[13] 龙云作,霍春兰.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J].海洋科学,1990,4:7-13.
[14] 徐明广,马道修,周青威,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海平面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6,6(3):93-102.
[15] 冯炎基,李平日,潭惠忠,等.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年代学研究[J].热带地理,1990,10(3):247-255.
[16] 沈才明,王开发,陈培红.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晚期孢粉组合[J].热带地理,1989,8(4):61-69.
[17] 徐起浩,冯炎基.广东中山晚更新世最早海侵层与水动型海平面变化[J].地震地质,1997,19(1):91-95.
[18] 陈培红.晚更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海进海退[J].人民珠江,1995,1:14-17.
[19] 黄镇国,李平日,张仲英,等.深圳地貌[J].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81-132.
[20] 李平日,黄光庆,王为.珠江口地区风暴潮沉积研究[J].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1-56.
[21] 黄镇国,张伟强,陈特固.香港地区晚第四纪环境的几个问题[J].热带地理,1997,17(2):157-163.
[22] 余素华,张玉兰,杨小强,等.深圳湾北岸新民孔岩心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23(2):9-18.
[23] 温孝胜,赵焕庭,张乔民,等.伶仃洋第四纪沉积物的铀含量和年龄分析[J].热带海洋,1994,13(3):90-94.
[24] 徐君亮,李永兴,蔡福祥,等.珠江口伶仃洋滩槽发育演变[J].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142-143.
[25] 李保华,李从先,沈焕庭.冰后期长江三角洲沉积通量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2,32(9):776-782.
[26] 李平日,黄光庆,林晓东.广东东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特征[J].海洋学报,1991,13(6):797-803.
[27] 罗章仁,应秩甫,杨干然,等.华南港湾[J].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104-105.
[28] 罗宪林,杨清书,贾良文,等.珠江三角洲网河河床演变[J].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91-93.
[29] 赵涣庭.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J].海洋学报,1982,4(5):595-607.
[30] 李春初,雷亚平,何为,等.珠江河口演变规律及治理利用问题[J].泥沙研究,2002,3:44-51.
[31] 广州地理所李平日先生提供了1 600多个钻孔资料,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32] 李平日先生提供了未公开发表的14个测年钻孔,计全新世28个和更新世17个测年数据.其他54个测年钻孔及测年数据分别来源于文献[4,5,9~24].
[33]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钻孔;用环刀法取样,烘干后称其质量计算样品的干重力密度.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