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资源时空分布
, PP. 105-111
高爱根, 曾江宁, 陈全震, 胡锡钢, 杨俊毅, 廖一波, 寿鹿, 徐晓群, 刘晶晶, 江志兵, 董永庭, 胡月妹
Keywords: 贝类,时空分布,潮间带,南麂海洋自然保护区
Abstract:
为了解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十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在1992年研究基础上,于2003年度再赴南麂列岛对岩、沙相贝类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鉴定出贝类105种,其中岩相93种、沙相12种,6种为南麂列岛新记录种,对岩相、沙相贝类组合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岩相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1.25~2.20和0.54~0.70)高于沙相的(0.23~0.95和0.17~0.94).岩相贝类数量为3025.70g/m2和2660个/m2,生物量垂直分布为低潮区最高(6471.99g/m2),中潮区居中(3772.09g/m2),高潮区最小(78.35g/m2),栖息密度为中潮区最大(4245个/m2),低潮区居中(2973个/m2),高潮区最小(439个/m2).沙相贝类数量为16.81g/m2和11个/m2,低潮区(29.43g/m2和11个/m2)大于中潮区(14.01g/m2和10个/m2).通过与以往资料比对发现,岩礁贝类数量有所增加,沙滩贝类数量则明显下降,监控区贝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区域,对贝类资源变化产生影响的相关因子作了分析探讨.
References
[1] | 尤仲杰 孙建璋 王一农.南麂列岛的贝类[A]..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论文集(一)[C].北京:中国海洋出版社,1992.p34-54.
|
[2] | 尤仲杰 王一农.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组合生态研究[A]..贝类学论文集第四期[C].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67-77.
|
[3] | 尤仲杰 王一农.南麂列岛海产双壳类的补充报道[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89,8(1):17-28.
|
[4] | 陈赛英 孙建璋 齐钟彦 等.浙江南麂列岛贝类区系研究[J].动物学报,1980,26(2):171-177.
|
[5] | 浙江省环境局.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文献[A].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56-99.
|
[6] | 高爱根 尤仲杰.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研究[J].东海海洋,:.
|
[7] | 高爱根 董永庭.南麂列岛邻近海域贝类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J].东海海洋,:.
|
[8] | 高爱根 曾江宁.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贝类新记录种[J].东海海洋,2005,22(3):68.
|
[9] | 王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
|
[10] | STEPHENSON T A, STEPHENSEN A. The universal features of zonation between tide marks on rocky coasts [J]. J Ecol, 1949,37 : 289- 305
|
[11] | VAILLANT L. Nouvelles etudes sur ies zones littorals [J]. AnnSct Zool, 1891,7(12) :39-51.
|
[12] | 沈国英 施并章.海洋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
[13] |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73787—1998.海洋监测规范(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43-55.
|
[14] | 邵晓阳 尤仲杰 蔡如星 等.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Ⅰ.种类组成与分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999,18(2):112—132.
|
[15] | 邵晓阳 尤仲杰 等.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 Ⅱ.数量组成与分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4):279-286.
|
[16] | 王一农 张永普 於宏.浙江北麂山列岛岩相潮间带贝类的种类组成与组合特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2,21(1):20-25.
|
[17] | 张永普 王一农.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
|
[18] | 陈品健 宋振荣.闽江口以北福建沿岸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初步调查[J].台湾海峡,1988,(2):180-187.
|
[19] | 许建平 杨士英.南麂列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水文和气候特征[A]..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论文选(一)[C].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9.
|
[20] | 施青松 周青松 张健 等.南麂列岛邻近海域潮间带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与分析[J].东海海洋,2004,22(4):51-57.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