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南海西缘断裂带右行走滑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 PP. 159-167
Keywords: 南海西缘断裂带 ,右行走滑 ,地球动力学
Abstract:
南海西缘断裂带,北端始于17°30'N附近的海南岛南部,往南延伸止于北西走向的卢帕尔断裂,南北延伸长度约达1600km,十分壮观(见图1)。该断裂带除了其名称和延伸长度在不同研究者的文章中各有所不同[1—4]之外,其名称和作用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早已成习惯,如在《亚洲地质》[5]一书和杨树康等[1]、陈国达[4]等许多著名科学家的论著中不断地得到了应用。该断裂带的构造地位和作用得到地学界的普遍重视,到目前为止地学界基本上认为它就是印支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之间的区域性边界断裂。
References
[1] 杨树康 黄慈流.南海断块[M].张文佑.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44-356.
[2] LEE T Y,LAWVER L A. Cenozoic plate reconstruction of Southeast Asia [J]. Tectonophysics, 1995,251(1-4):85-138.
[3] 亚洲地质图编图组.亚洲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231-234.
[4] 孙龙涛 詹文欢 孙宗勋 等.南海西缘断裂带的活动性研究[J].海洋通报,2005,23(3):42-47.
[5] TAYLOR B, HAYES D E.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C]// HAYES D E. TheTectonic and Geologic Evolution of Southeast Asian Seas and Islands: Part 2. Am Geophys Union, Geophysical Monograph, v23. Washington, D C:AGU, 1980:89-104.
[6] 王建文 张洪涛 张合成 等.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专项综合报告[R].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184-197.
[7] 林长松 虞夏军 何拥华 谭勇华.南海海盆扩张成因质疑[J].海洋学报,2006,28(1):67-76.
[8] 林长松 高金耀 虞夏军 等.南海北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征[J].海洋学报,2006,28(4):81-86.
[9] 陈圣源.南海磁异常特征[M].刘光鼎.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344-356.
[10] BRIAIS A, PATRIAT P, TAPPONNIER P. Updated interpretation of magnetic anomalies and sealloor spread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implications for the Tertiary tectonics of Southeast Asia[J]. Jour Geophys Res, 1993,98(B4):6299-6328.
[11] 姚伯初 邱燕 吴能友.南海西部海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新生代沉积[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12] 方念乔 姚伯初 万玲 等.华南和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速度结构特征与沉积盆地成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32(2):147-154.
[13] 万玲 姚伯初 吴能友 马开义 董英君.南海西部海域新生代地质构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25(2):45-52.
[14] 朱光 宋传中 等.郯庐断裂带走滑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D辑,:.
[15] 任纪舜 等.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6] 吴海威 张连生.红河—哀牢山断裂带—喜山期陆内大型左行走滑剪切带[J].地质科学,:.
[17] 张正坤 任纪舜 黄汲清 李春昱.喜马拉雅运动及其在中国大地构造发展中的意义[G].黄汲清,李春昱.中国及其邻区大地构造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42-53.
[18] 吴进民.南海西部地震层序的时代分析[J].南海地质研究,1994,(6):16-29.
[19] 姚伯初 等.南海西部地质构造和地壳结构及其演化(研究报告)[R].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01..
[20] 彭学超 等.南海SA08(09)区块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研究报告[R].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01..
[21] 林长松 高金耀 谭勇华 等.南海西缘断裂带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Z].,2007.
[22] 竹内章 藤田和夫 张维德等译.古应力场Ⅰ[A].藤田和夫,张维德等译.亚洲变动带(日文)[C].海洋地质调查局,1987..
[23] 姚伯初 万玲 刘振湖 吴能友 曾维军 李唐根 方念乔.南海南部海域新生代万安运动的构造意义及其油气资源效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24(1):69-78.
[24] 陈圣源.南海磁力异常图[K]..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集[C].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7..
[25] 钟志洪 王良书 李绪宣 等.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沉积充填演化及其区域构造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24(1):29-36.
[26] JACKSON E D, SHAW H R, BAGGAR K E. Calculated geochronology and stress field orientation along the Hawiian Chain [J]. Earth and Planet SeiLett , 1975, 26:145-155.
[27] 胡望水 吕炳全 官大勇 张文军 冷军 毛治国 袁晓满.郯庐断裂带及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发育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23(4):51-58.
[28] 林长松 初凤友 高金耀 等.南海的新生代构造运动[J].海洋学报,2007,29(4):87-96.
[29] 张进江 钟大赉 桑海清 周勇.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和年代学证据[J].地质科学,2006,41(2):291-310.
[30] 李德生 姜仁旗.南海东沙隆起及其周围坳陷的地质演化[J].海洋学报,1989,11(6):737-741.
[31] 孙珍 钟志洪 周蒂 丘学林 吴世敏.红河断裂带的新生代变形机制及莺歌海盆地的实验证据[J].热带海洋学报,:.
[32] 郑家坚 何希贤 刘淑文 等.中国地层典:第三系[K].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1-17.
[33] 车自成 刘良 罗金海.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52-153.
[34] 姚伯初 曾维军 HAYES D E 等.中美合作调研南海地质专报[R].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184-194.
[35] 陈国达.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62-215.
[36] 万玲 姚伯初 吴能友.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延伸及其构造意义[G].南海地质研究(12)[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22-32.
[37] HOLLOWAW N H. North Palawan block,Philippines its relation to Asian mainland and role in evolution of South China Sea[J]. AAPG,1982, 66:1355-1383.
[38] 许效松 刘宝珺 赵玉光.上扬子西缘二叠纪-三叠纪层序地层与盆山转换耦合[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12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