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亲缘关系的同工酶研究

DOI: 10.3321/j.issn:1000-7091.1989.z1.012, PP. 69-74

Keywords: 大麦,同工酶,亲缘关系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对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抽穗期雌雄蕊、茎节、颖壳和旗叶的酯酶以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为单系起源论提供了依据.同时,发现酯酶同工酶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能是进化速率不同的两种同工酶.酯酶同工酶在系统发展中变化大,是研究不同物种亲缘关系的一个较好的生化指标.

References

[1]  姚珍: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N一带的研究.《遗传学报》.9(2)1982:160-164.
[2]  周泽其等:青藏高原与中东地区二棱野生大麦的核型及其带型的比较研究,《遗传学报》11(2)1984:120-124.
[3]  周泽其等:青藏高原栽培大麦与近缘野生大麦的核型和酯酶同工酶的分析,《遗传学报》10(3)1983:203-208.
[4]  俞志隆等: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酯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中国植物学会五十周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1983:768-769.
[5]  沈银柱等:玉米花药培养中不同激素对同工酶条带影响的研究,《遗传》,5(2)1984:27-30.
[6]  G. S. 比德韦尔:呼吸的控制,《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106-107.
[7]  庚镇城:进化论的发展和护性突变学说,《生物学通报》,1983(6):1-5.
[8]  朱英国:我国野生稻酯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遗传》,4(5)1982:16-18.
[9]  徐廷文:从甘孜二棱野生大麦的发现论找结大麦的起源和种系发生.《遗传学报》,8(2)1975:129-136.
[10]  Kahter. A. L. , R. W. Allard:Crop Science.1970:114-118.
[11]  Scandalis. J. G. , J. Heredity.1961:281-285.
[12]  李继耕等:同工酶与米杂种优势研究,《遗传》,1(3)1979:8-11.
[13]  曹宗龚等:电子传递的其它途径,《植物生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60-61.
[14]  梅慧生:植物同工酶研究的某些进展,《植物生理学通讯》,1981(3):1-7.
[15]  邵启全:栽培大麦的起源与进,《遗传学报》,2(2)1975:123-12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