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冀鲁豫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Ⅰ.演化阶段与演进基本途径

DOI: 10.3321/j.issn:1000-7091.1994.04.008, PP. 38-43

Keywords: 玉米杂交种,冀鲁豫夏玉米区,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在实验基础上,从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角度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六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三十年间玉米杂交种种性提高的自然现象,明确了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以产量行为与抗斑一倒行为的持续改良为基本途径演进。极端杂交种株粒重提高了48.4%,叶斑指数与倒折率分别下降了4.3与1.2个百分点。演进过程界定为四个演化阶段:Ⅰ。六十年代,以新单1、白单4为代表;Ⅱ。七十年代前期,以群单105、丹玉6为代表;Ⅲ。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以郑单2、博单1为代表;Ⅳ。八十年代前期至九十年代初,以烟单14和掖单2为代表。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遵循“多元动态代谢结群,系统吐纳循序渐进”的生物进化规律。

References

[1]  刘绍棣.紧凑型玉米株型及生理特征研究.华北农学报,1990, 53):20- 27.
[2]  张全德等.农业试验统计模式和basic程序.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29- 340
[3]  裴鑫德.多元统计分析及其应用.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552
[4]  Duvick DN.遗传改良在美国1930- 1980年杂交玉米增产中的作用.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84,4-5: I - 5
[5]  蔡旭.植物遗传育种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86- 290
[6]  童-中.作物育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l 990,44
[7]  刘垂好.作物数量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27
[8]  刘来福.作物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及其测定.遗传学报,1979,3:349
[9]  石德权.我国玉米育种成绩斐然.作物杂志,1989, 3:3
[10]  华北农业大学等.植物遗传育种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1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