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中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杂种优势组合模式的初步评价
DOI: 10.3321/j.issn:1000-7091.2002.04.008, PP. 30-36
Keywords: 玉米种质,群体改良,配合力,杂优模式
Abstract:
以13个玉米改良群体和4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采用NCⅡ遗传设计,测定并分析了群体产量配合力、杂种优势、杂优模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WBM-C4、豫综5号、辽旅综群、中群14.黄综群5个群体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在群体与测验种的52个杂交组合中,12个组合产量与单交种对照相当,特殊配合力较高,其中掖48×黄综群、黄早4×中群14、丹340×黄综群、黄早4×豫综5号4个组合比对照增产,对照优势为2.29%~4.82%.研究结果既说明了中国玉米群体改良取得的研究进展,又为这些改良群体进一步改良、利用和杂优组合模式构建提供了依据.
References
[1] | 陈彦惠.玉米遗传育种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16-221.
|
[2] | 陈彦惠,吴连成.玉米群体改良研究的进展与展望[A].21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59-63.
|
[3] | 刘纪麟,郑永链,张祖新,等.三峡地区玉米地方品种杂种优势群初探[J].作物杂志,1998,(增):6-12.
|
[4] | 刘兴贰,檀国庆,王玉贞,等.玉米复合种-吉林库1轮回选择效果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增):87-92.
|
[5] | 赵久然,郭景伦,郭强,等.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类群划分[J].华北农学报,1999,14(1):32-37.
|
[6] | 李明顺,张世煌,彭泽斌,等.玉米半外来种质的构建与利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增):15-19.
|
[7] | 彭泽斌,张世煌.玉米群体改良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增):27-33.
|
[8] | 彭泽斌,刘新芝.S1后代轮回选择在玉米群体改良中应用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5,21(6):695-701.
|
[9] | 吴景锋.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评述[J].中国农业科学,1983,16(2):1-8.
|
[10] | 王懿波,王振华,王永普,等.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4):16-24.
|
[11] | 张世煌,彭泽斌,袁力行,等.玉米杂种优势与我国的玉米种质扩增[A].21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37-41.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