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变化
DOI: 10.7668/hbnxb.2005.S1.009, PP. 33-35
Keywords: 乙烯利,种子期处理,黄瓜,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
Abstract:
用4000mg/L,5000mg/L,6000mg/L,7000mg/L,8000mg/L和9000mg/L浓度的乙烯利在黄瓜种子期进行雌性化处理(浸泡),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了黄瓜叶片内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子叶期各处理酶活性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各处理分别比对照低了16.989%、16.487%、14.52%、21.685%、30.828%和28.674%,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第一真叶至第三真叶期各处理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仍低于对照,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在子叶期至第三叶期,经过8000mg/L处理后的黄瓜叶片内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与其他各处理有极显著差异。
References
[1] | 万有葵,蒋振培.蔬菜的营养与药用价值[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5-87.
|
[2] | 张志良,植物生理实验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3] | 云兴福,张力君.植物生长调节剂刘黄瓜花性生理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3,(4):25-29.
|
[4] | 张秀海.植物性别分化的研究概况[J].河北林果研究,1998,13(4):183-187.
|
[5] | 曹宗巽.乙烯利和赤霉素对黄瓜性别表现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1):42-44.
|
[6] | 李众飞.黄瓜藤中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1):20-21.
|
[7] | 陈其军.高等植物性别表达的单激素调控模型[J].生命科学1999,(6):17-20.
|
[8] | 黄华明,郑芝波.植物性别分化研究进展[J].福建林业科技,2000,27(3):6-9.
|
[9] | 陈学好.黄瓜花性别分化和内源激素的关系[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4):317-320.
|
[10] | 李曙轩.蔬菜栽培学各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987.242-244.
|
[11] | 范双喜.蔬菜植物性别调控与应用[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6,11(1):135-140.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