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抗条锈矮秆大穗型小麦茎叶穗遗传及各性状相关研究

DOI: 10.7668/hbnxb.2007.S2.055, PP. 235-238

Keywords: 矮秆大穗小麦,茎叶穗,株型,遗传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以4个矮秆大穗型小麦材料为母本,6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15个茎叶穗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5个农艺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15个性状遗传力均较高,除旗叶宽、旗叶面积和单株粒重三性状外,其余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除叶宽和结实小穗两性状外,其余各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各茎叶穗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提高结实小穗、穗长、每穗粒数与提高穗下节长和穗颈节长以及穗长与单株穗数间的关系。

References

[1]  庞启华.从绵阳系列小麦品种的选育读四川"三高"小麦育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增刊):337-341.
[2]  尹世强.小麦穗粒重与营养器官关系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90(1):18-21.
[3]  贾继增.小麦粒重与植株性状相关因素的统计方法[J].作物学报,1984,10(3):201-205.
[4]  高之仁.数量遗传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413-433.
[5]  庞启华,李生荣,罗传浩,等.小麦几个茎叶穗形态性状的遗传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1995,8(3):22-26.
[6]  蒲定福,周强,庞启华.高产小麦产量及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1,10(1):88-91.
[7]  杨兆生,许红霞,梁文科.小麦叶片、穗、茎对粒重的作用及品种间效应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96(2):17-19.
[8]  吴同彦,谢令琴,葛淑俊,等.小麦营养器官与产量性状相关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24(4):11-13.
[9]  任明全.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遗传改良.Ⅰ.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及其遗传变异的利用[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3(2):41-4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