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芦荟黑斑病病原鉴定及培养特性的研究
DOI: 10.3321/j.issn:1000-7091.2007.01.037, PP. 156-160
Keywords: 芦荟,黑斑病,倒梨形链格孢,形态鉴定,培养特性
Abstract:
为进一步了解芦荟黑斑病的发生规律,采用组织分离法、血球计数板法、悬滴法等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鉴定及其培养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芦荟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倒梨形链格孢(AlternariaobpyriformisTYZhang)。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5℃;在pH3.92~10.82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3.92~6.83,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pH5.23~6.83;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0~30℃,最适pH3.86~9.23.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1%时不能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10min。光暗交替下培养的菌丝生长最好,产孢量最多,其次是完全黑暗下,而连续光照条件下的菌丝生长缓慢且产孢量少。该菌适合在含有芦荟成分的培养基上生长和产孢,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醇类作碳源和L-亮氨酸等有机氮和硫酸铵等无机氮作氮源。
References
[1] | 孙树梅, 白风清. 伊盟地区大白菜病害现状及发展的浅见[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 16(增刊): 194-195.
|
[2] | 杜强, 王勇, 段玉, 等. 胡萝卜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J].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6, (专辑): 38-39.
|
[3] |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第3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37-347.
|
[4] | 张天宇. 中国真菌志第十六卷链格孢属[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257.
|
[5] | 张敬泽, 张天宇, 王瑾. 链格孢属种间培养性状的分类研究[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3(5): 511-514.
|
[6] | 李明远. 芸薹链格孢产孢基物与光照条件的选择[J]. 华北农学报, 1991, 3(6): 111-115.
|
[7] | 柴兆祥. 葡萄拟尾孢菌培养特性的研究[J]. 植物保护, 2003, 29(5): 43-46.
|
[8] | 刘爱媛, 陈维信, 李欣允. 荔枝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4): 313-316.
|
[9] | 郎进宝, 陈益华, 张贤朝, 等. 清香梨试种表现及种植技术要点[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3): 39.
|
[10] | 张凤兰, 徐家炳, 严红, 等. 大白菜苗期对黑斑病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1997, 12(3): 115-119.
|
[11] | 朱亮铎. 芦荟在我国的种植和加工技术[J]. 中国科技产业-芦荟产业专刊, 1998, (9): 47-48.
|
[12] | 熊佑清. 芦荟[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72-106.
|
[13] | 吉林农业大学咨询服务中心编. 芦荟栽培与加工利用[M].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75-82.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