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冬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的研究
DOI: 10.7668/hbnxb.2008.S1.041, PP. 167-172
Keywords: 小麦,高产途径,稳叶控株增穗,收获指数的提高,源库流协调与平衡
Abstract:
在分析以往高产典型及山东小麦高产途径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一条稳住叶面积系数、控制株型增穗数的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并对运用该途径实现单产超过9t/hm2的麦田进行分析,该途径通过先控后促的肥水运筹和通过减少单株叶面积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等措施建立起大密度-小株型的群体结构,该结构在提高收获指数和粒叶比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且有助于促进源库流在高水平上协调与平衡,从而可实现产量上的突破。同时还为小麦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提供了参考。
References
[1] | 单玉珊,慕美财.小麦超高产栽培理论探讨[C] //单玉珊.小麦高产栽培研究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253-268.
|
[2] | 梅芳竹,周广生.小麦维管解剖结构与穗粒重关系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107-111.
|
[3] | 杨建昌.稻麦高产群体生育特征及调控技术[C] ∥21世纪主要粮食作物超高产耕作栽培技术方向研讨会论文.1996:1-11.
|
[4] | 王宏广.中国粮食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3-235.
|
[5] | 山东省莱阳农业学校.蚰包小麦高产栽培的几项指标及其控制途径的探讨[J].植物学报,1974,16(3):193-201.
|
[6] | 山东农学院小麦栽培生理研究室.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农业科学,1984(1):1-5.
|
[7] | 侯庆福,周福来.晚茬小麦高产独秆栽培[J].莱阳农学院学报,1985,2(2):23-29.
|
[8] | 单玉珊.小麦高产多途径及其配套技术体系的研究[M] ∥卢良恕.中国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368-378.
|
[9] | 彭永欣.小麦潜在源库及产量关系的研究[M] //小麦栽培与生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1-21.
|
[10] | 李金才,陈峰.播种密度对小麦茎秆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发育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6,24(3):217-219.
|
[11] | 张立言.高产麦田开花后干物质积累、运转、分配与产量形成[C] //北京农学院学报-北方小麦栽培研究会论文集.1988:76-82.
|
[12] | 周复来,单玉珊.小麦高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97-99.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