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群体库源关系的影响
DOI: 10.7668/hbnxb.2009.03.042 , PP. 201-207
Keywords: 夏玉米 ,库源关系 ,密度 ,产量
Abstract:
选用3个不同生育期的夏玉米品种,研究了不同密度处理下的库源变化,及库、源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在有限的光热资源条件下的源库特征,找出产量的限制因子,为河北省夏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群体叶源量和源生产能力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吐丝30d后高密度(9.0万株/hm2)处理的群体叶源量下降较快.增加种植密度是增源的有效措施,减缓吐丝30d后叶源衰老速度,增加源生产能力是高密度群体获得高产的基础.随密度的增加,单株结实粒数和粒重降低,但单位面积穗数、粒数及最大潜在库容量增加,高密度(9.0万株/hm2)条件下比其他处理分别高出16.%~103%,4.%~8%,8.4%~3%,增加种植密度是获得最大潜在库容量的有效措施.提高单株结实粒数,增加粒重是高密度群体获得高产的保证.库源比随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高密度条件下,源和库均影响产量的形成,但库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子.增加种植密度、扩库强源是河北省夏玉米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References
[1] 侯旭光,冯勇.玉米种植密度若干问题的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2(6):22-23.
[2] 杨建昌,王志琴,朱庆森.水稻产量源库关系的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3,14(3):47-53.
[3] 刘晓冰,张秋英.试论作物的源库系统[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2,8(2):131-134.
[4] 赵久然.不同时期遮光对玉米籽粒生产能力的影响及生长的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1990,23(4):28-35.
[5] 薛吉全.不同株型玉米物质生产和群体库源特征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5,15(3):234-239.
[6] 王庆成,牛玉贞,王忠孝,等.源-库比改变对玉米群体光合和其他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7,12(1):1-6.
[7] Andrade F H,Uhart S A.Intercepted radiation at flowing and kernel number in maize:shade versus plant density effects[J].Crop Sci,1993,33(3):482-485.
[8] 薛吉全,马国胜,路海东,等.密度对不同类型玉米源库关系及产量的调控[J].西北植物学报,2001,21(6):1102-1168.
[9] 徐庆章.玉米增库促源高产栽培理论的初步研究[C]//黄淮海玉米高产论文集.杨陵:天则出版社,1990:147-156.
[10] 陆卫平.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产量源库关系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7,23(6):725-733.
[11] 陆卫平,卢家栋.玉米灌浆结实期产量源库关系的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6,17(4):23-26.
[12] Uhart S A,Andrade F H.Nitrogen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remobilization during grain rilling in maize under differ-ent source-sink ratios[J].Crop Sci,1995,35(1):183-190.
[13] 王婷,饶春富.减源缩库与玉米产量关系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0,8(2):67-69.
[14] 陈国平,郭景伦,王忠孝,等.玉米库源关系的研究[J].玉米科学1998,6(4):36-38.
[15] 李明,李文雄.玉米产量形成与源库关系[J].玉米科学,2006,14(2):67-70.
[16] 杨守仁.水稻源与库的辩证关系[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176-185.
[17] 张俊国.不同栽培条件下水稻品种源库关系的变化[J].吉林农业科学,1991(2):8-14.
[18]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玉米生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270-289.
[19] 曹靖生.玉米不同株型结构源库关系研究[A].北京:全国首届青年农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173-178.
[20] 徐庆章.玉米增库保源及增穗保叶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J].玉米科学,1994,2(2):27-29.
[21] 黄智鸿,申林,曹洋,等.超高产玉米与普通玉米源库关系的比较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6):607-611.
[22] 王占贤,杜永春,李金在.鄂尔多斯市沿河灌区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栽培密度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42-43.
[23] 梁引库,王美妮,李新生,等.玉米源、库、流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6(6):107-110.
[24] 李凤海,周芳,王志斌.不同玉米品种最佳密度研究[J].种子,2007,26(2):77-80.
[25] 殷宏章,雷宏俶,王天铎.稻麦群体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
[26] 王忠孝.山东玉米[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7] 薛吉全.紧凑型玉米不同群体库源关系的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1992(增刊):1-2.
[28] 屠乃美,邹应斌,周文新,等.不同类型品种源库互作特性的比较研究[M]//邹应斌.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9-87.
[29] 屠乃美,官春云.水稻幼穗分化期减源对源库关系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5(6):430-436.
[30] 吕丽华.夏玉米高产冠层结构特点及产量形成动态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7.
[31] 凌碧莹.春玉米超高产群体源库关系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0,15(1):71-77.
[32] 李明,杨克军,刘钢,等.寒地高产玉米源库性状及与产量的关系[J].玉米科学,2006,14(1):99-103,10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