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秸秆还田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DOI: 10.3969/j.issn.1000-7091.2013.04.021, PP. 110-114
Keywords: 秸秆还田,小麦,光合,产量
Abstract:
在旱地设置旋耕(CK)、旋耕还田(RS)、免耕还田(NS)、深松还田(SS)和深耕还田(DS)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小麦花后旗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秸秆还田对土壤及水分环境的改变,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总效应为秸秆还田大于不还田。不同的秸秆还田模式光合特性表现为SS>NS>DS>RS,秸秆还田尤其减缓了灌浆中后期叶绿素的降解。秸秆还田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小麦出苗率,SS处理和NS处理出苗率最低,分别比CK低21.25%和16.5%,穗数较低,但由于光合能力较强,千粒质量最高,穗粒数也高于其他处理,SS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还田处理,综合本试验结果,在旱地推荐深松还田的耕作模式。
References
[1] | 高飞,贾志宽,路文涛,等. 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宁南 旱区土壤水分 玉米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生态 学报,2011,31(3): 777-783.
|
[2] | 李友军,吴金芝,黄明,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 报,2006,22(12): 44-48.
|
[3] | 江晓东,王芸,侯连涛,等.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生 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 (5): 66-69.
|
[4] | 郑伟,张静,刘阳,等. 低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 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9,29 (9): 4967-4975.
|
[5] | 刘阳,李吾强,温晓霞,等. 玉米秸秆还田对接茬冬 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2): 80-85.
|
[6] | 赵海祯,梁哲军,齐宏立,等. 旱地小麦覆盖栽培高产 机理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2): 1-4.
|
[7] | 于强,王天铎,孙菽芬,等. 玉米株型与冠层光合作 用的数学模拟研究 II. 数值分析[J]. 作物学报,1998,24(3): 272-279.
|
[8] | 黄高宝,郭清毅,张仁陟,等.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 农田麦-豆双序列轮作体系的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J]. 生态学报,2006,26(4): 1176-1185.
|
[9] | 马志远,赵萍萍,王宏庭. 冬小麦氮养分高效利用技 术集成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9): 959-962.
|
[10] | 闫春丽,孙峰,张权峰. 渭南市农作物秸秆直接还 田培肥增产技术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2010,16 (6): 147-148.
|
[11] | 郑丕尧. 作物生理学导论[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 版社,1992.
|
[12] | 陈雄,吴冬秀,王根轩. CO2 浓度升高对干旱胁迫下 小麦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 学报,2000,11(6): 81-84.
|
[13] | 徐萌,张玉龙,黄毅,等. 秸秆还田对半干旱区农 田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J]. 干旱地 区农业研究,2012,30(4): 153-156.
|
[14] | 练宏斌,黄高宝,谢军红,等.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春 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44(1): 64-68.
|
[15] | 吕美蓉,宁堂原,张涛,等. 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 麦光合特性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08(6): 5-8.
|
[16] | 李全起,陈雨海,吴巍,等. 秸秆覆盖和灌溉对冬小 麦农田光能利用率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2): 243-246.
|
[17] | 王应,袁建国. 秸秆还田对培肥土壤的作用与效益 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07,35(11): 71-74.
|
[18] | 杨文平,王春虎,茹振钢.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根际土 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 (7): 41-43.
|
[19] | 田秀平,陶永香,王立军,等. 不同耕作处理对白浆土 养分状况及农作物产量的影响[J]. 黑龙江八一农垦 大学学报,2002,14(3): 9-11.
|
[20] | Karlen D L. Conservation tillage research needs[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5(5-6): 365-369.
|
[21] | 贾树龙,孟春香,任图生,等. 耕作及残茬管理对作物 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2004,8 (4): 37-42.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