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采收对葡萄果实细胞质膜的影响
DOI: 10.3969/j.issn.1000-7091.2013.01.030 , PP. 163-166
Keywords: 葡萄果实 ,延迟采收 ,细胞质膜透性 ,丙二醛 ,脯氨酸 ,过氧化氢
Abstract:
以酿酒品种赤霞珠果实为试材,研究了延迟采收对赤霞珠果实细胞质膜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采收后,葡萄果实细胞质膜透性及丙二醛、脯氨酸和过氧化氢的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细胞质膜透性增大37.2%,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35.1%,405.7%,过氧化氢含量增加41.5%。方差分析表明,细胞质膜透性从9月21日-10月21日各个时期差异不显著;脯氨酸含量从10月1-21日各时期差异达显著水平;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在各时期差异均不显著。
References
[1] 刘亮. 延迟采收对红地球葡萄树体营养和果实品质 的影响[D]. 银川: 宁夏大学, 2010.
[2] Lyons J M . Chilling injuRy in plants [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1973, 24: 445 - 466.
[3] 曹建东,陈佰鸿,王利军,等. 葡萄抗寒性生理指标筛 选及其评价[J]. 西北植物学报,2010, 30( 11) : 2232 - 2239.
[4] 孙永林. 盐胁迫对白菜幼苗逆境指标及蛋白激酶活性 的影响[J]. 襄樊学院学报,2005, 26( 2) : 52 - 54.
[5] 崔方. 黑龙江省主要栽培葡萄品种抗寒性研究[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2008.
[6] 蒋明义. 水分胁迫下植物体内·OH 的产生与细胞的 氧化损伤[J]. 植物学报, 1999, 41( 3) : 229 - 234.
[7] 关军锋. Ca2 + 苹果果实细胞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和保护 物质含量的影响[J]. 植物学通报,1999,16( 1) : 72 - 74.
[8] 邹琦.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 中国农业出 版社, 2000.
[9] 林植芳,李双顺. 衰老叶片和叶绿体中H2O2 的积累与 膜脂过氧化的关系[J]. 植物生理学报, 1998, 14( 1) : 16 - 22.
[10] Paul M J,DRiscoll S P,LawloR D W. The effect of cooling on photosynthesis,amounts of caRbohydRate and assimilate expoRt in sunfloweR[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1991, 42: 845 - 852.
[11] Yamaguchi H,Kanayama Y,Soejima J,et al. Change in the amount of NAD-dependent soRbitol dehydRogenase and its involvement in development of apple fRuit[J].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 1996, 121: 848 - 852.
[12] 郝敬虹,李天来,孟思达,等. 夜间低温对薄皮甜瓜果 实糖积累及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 学, 2009, 42( 1) : 3592 - 3599.
[13] 王学奎.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4] 牛锦凤,李国,王振平. 鲜食葡萄品种抗寒性的比 较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 2005( 6) : 35 - 36.
[15] 朴一龙,黄岳,王琳,等. 延边地区引种葡萄品种 的耐寒性比较的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5( 4) : 581 - 583.
[16] 吴经柔,张之菱. 应用过氧化物同工酶测苹果抗寒性
[17] [J]. 果树科学, 1990,7 ( 1) : 41 - 44.
[18] 张吉立,刘振平,毕海,等. 冬季自然条件下4 种彩 叶植物抗寒生理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 ( 7) : 44 - 47.
[19] 曹红星,冯美利,孙程,等. 低温及干旱胁迫对槟榔 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 3) : 832 - 835.
[20] 温鹏飞,郑蓉,牛铁泉,等. 延迟采收对赤霞珠葡萄 果实品质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 12) : 1281 - 1283, 1290.
[21] 温鹏飞,郑宏佳,牛铁泉,等. 延迟采收对葡萄果实多 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 2011, 31( 5) : 446 - 450.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