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矮秆糯小麦株高及各节间长度与产量性状遗传研究

DOI: 10.7668/hbnxb.2014.S1.041, PP. 213-217

Keywords: 糯小麦,节间长度,产量,遗传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为了深入了解矮秆糯小麦材料的遗传规律,以4个矮秆糯小麦材料为母本,5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13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3个农艺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13个性状遗传力均较高,除倒3节间长、倒4节间长、倒5节间长、退化小穗和千粒质量5个性状外,其余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除结实小穗外,其余各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株高及各节间长与各产量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穗下节长与株高之间的关系,各节间长度与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关系,从而实现糯小麦高产稳产的育种目标。

References

[1]  卫云宗.旱作小麦株高与产量三因素相互关系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1992(6):7-8.
[2]  唐福玉,杨成英.地麦节间和穗部性状育种选择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2(3):18-23.
[3]  朱新开,郭文善,李春燕,等.小麦株高及其构成指数与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6):1034-1038.
[4]  姚金保,杨学明,姚国才,等.糯小麦种质资源H9908的评价与利用[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4):116-118.
[5]  王华君,张文明,姚大年,等.糯小麦及非糯普通小麦若干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3(2):248-251.
[6]  于春花,马德高,程顺和,等.滚动回交结合碘染色培育糯小麦新品种(系)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5):835-841.
[7]  高士杰.作物株型改良的增产效用[J].吉林农业科学,1999,24(2):24-25.
[8]  庞启华,李生荣,罗传浩,等.小麦几个茎叶穗形态性状的遗传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1995,8(3):22-26.
[9]  贾继增.小麦粒重与植株性状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J].作物学报,1984,10(3):201-205.
[10]  任明全.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遗传改良.I.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及其遗传变异的利用[J].麦类作物学报,1993(2):41-45.
[11]  葛亚新,张树榛.小麦理想株型的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16(2):125-13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