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苹果黑点病不同症状类型致病菌及侵染条件研究
DOI: 10.7668/hbnxb.2014.06.024, PP. 136-144
Keywords: 机会真菌,侵染,致病条件,病斑类型,有伤侵染
Abstract:
为了明确黑点病的诱因与发病条件,将套袋苹果的黑点病斑划分为黑斑型、褐变型、黑点型和内变型4种类型。黑斑型病斑中,Alternaria属的病菌分离频率最高,占89%;褐变型病斑中,Acremonium和Alternaria分离频率较高,占80%以上;黑点型病斑中,Trichothecium和Alternaria的分离频率高,占75%以上。其中,3株分离频率较高的真菌分别为A.tenuissima、A.sclerotigenum和T.roseum。3株病菌中离,T.roseum致病力最强,从离体果实的伤口侵染后形成大型褐色病斑,病菌侵染与扩展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6.8,22.5℃;A.tenuissima致病力稍弱,从伤口侵染后形成的病斑稍小,颜色为深褐至黑色,病菌侵染与扩展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9.4,28.5℃;A.sclerotigenum的侵染率很高,对温度不敏感,从伤口侵染后也能导致果肉组织褐色坏死,形成红褐色病斑。3种病菌的分生孢子均不能侵染成熟无伤果实。用3种真菌分生孢子接种的套袋果实,T.roseum接种果实发病最重,A.tenuissima接种的果实发病率稍低,用A.sclerotigenum接种的果实几乎没有发病。黑点病菌属于机会致病菌,遇适宜条件才能侵染致病。
References
[1] | 张福兴,隋秀奇,孙庆田,等.2003年套袋富士苹果黑点病发生严重的原因与分析[J].烟台果树,2004(1):13-14.
|
[2] | 刘和生,李丙智.今年套袋苹果萼洼黑点病发生情况调查[J].西北园艺,2003(10):42-43.
|
[3] | 周宗山,吴玉星,徐成楠,等.辽西地区苹果黑点病发生调查[J].中国果树,2012(1):69-70,7478.
|
[4] | 王佩圣,胡维军,高峻岭,等.套袋苹果黑点病的鉴定[J].落叶果树,2000,32(3):54.
|
[5] | 张愈学,沈永波,王 宏,等.套袋富士苹果黑点病的鉴定[J].北方果树,1998(1):10.
|
[6] | 郭云忠,高保卫,孙广宇,等.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生规律及其对几种化学药剂的敏感性[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z1):101-104.
|
[7] | 齐祖同,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真菌志-第五卷-曲霉属及其相关有性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8-19.
|
[8] | 张中义.中国真菌志(第十四卷)枝孢属 黑星孢属 梨孢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14-15.
|
[9] | 张天宇.中国真菌志(第十六卷)链格孢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3-10.
|
[10] | 孔华忠.中国真菌志(第三十五卷)青霉属及其相关有性型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30-37.
|
[11] | 刘志坚.关于套袋苹果黑点病问题的探讨[J].山西果树,2000(4):26-27.
|
[12] | 徐秉良.苹果黑点病症状及病原菌鉴定[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0(11):43.
|
[13] | 陈 策,汪景彦,鲍玉院,等.套袋苹果果面黑点发生和防治调查[J].中国果树,2002(3):40-42.
|
[14] | 郝兴安,吴云锋,周新民,等.陕西套袋苹果黑点病病原鉴定及发生规律研究初报[J].西北农业学报,2004,13(4):54-57.
|
[15] | 徐秉良,郁继华,魏志贞.苹果黑点病菌寄主范围与生物学特性[J].植物保护学报,2002,29(2):129-132.
|
[16] | 郭建明.甘肃天水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中国果树,2013(2):56-58.
|
[17] | 刘美英,张福兴,孙庆田,等.谈套袋苹果红点病、黑点病及其防治[J].烟台果树,2001(2):27.
|
[18] | 刘英胜.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北方果树,2010(4):19-20.
|
[19] | 郭云忠,孙广宇,高保卫,等.套袋苹果黑点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5,14(3):18-21.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