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甘蓝型油菜两类同核异质杂交种遗传效应的比较分析
DOI: 10.7668/hbnxb.2015.02.030, PP. 166-174
Keywords: 甘蓝型油菜,化学诱导型杂种,同核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遗传效应,比较
Abstract:
探究甘蓝型油菜化学诱导型雄性不育(CIMS)和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杂交种间遗传效应的差异,为利用CIMS和CMS途径进行油菜超高产育种提供依据。以3个甘蓝型油菜CMS和同核CIMS与4个恢复系按照ACII不完全双列杂交(3×4)配制2套同核异质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将29个性状指标划分为农艺、产量、品质3类性状,利用QGAStationMicrosoft分析软件中的加-显性(AD)模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同核CIMS杂种比较,CMS杂种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加性方差分别高21.85%,72.11%,13.48%,显性方差分别高3.58%,94.44%,56.90%,加性方差比率分别高39.29%,8.94%,-7.05%;显性方差比率分别高15.83%,4.30%,89.97%。CIMS杂种与同核CMS杂种间在F1的差异大小为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在F2为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在F1、F2,与同核CIMS杂种比较,CMS杂种的群体平均优势农艺性状分别低31.61%,32.74%,产量性状高72.82%,76.95%,品质性状指标则低58.81%,22.63%;在F1、F2,CMS杂种的群体超亲优势为农艺性状分别低75.35%,76.33%,产量性状低47.53%,32.90%,品质性状高14.09%,20.53%。CMS杂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则分别比CIMS杂种高47.77%,54.31%。CMS不育细胞质对油菜杂种的性状产生了影响,且不同性状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即CMS杂种的性状受亲本基因型的控制程度高于CIMS杂种;对CMS杂种的亲本应在早期世代加强选择,主要利用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加性效应)进行选择,而CIMS杂种的亲本则应在高世代加强选择;亲本的性状和亲本的特殊配合力(显性效应)对2类杂交种的表现都有较大影响,因而亲本的选配对杂种的表现有很大的决定性。
References
[1] | 张书芬,马朝芝,朱家成,等.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分离世代的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2):121-125.
|
[2] | 李少钦,王健胜,张文学,等.甘蓝型油菜优良亲本对杂种后代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33(6):545-549.
|
[3] | 刘忠松,官春云,陈社员.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74-247.
|
[4] | 于澄宇,胡胜武,张春宏,等.化学杂交剂EXP对油菜的杀雄效果[J].作物学报,2005,31(11):1455-1459.
|
[5] | 张耀文,赵小光,田建华,等.甘蓝型油菜化学诱导型雄性不育系(CIMS)的光合特性[J].西北农业学报,2013,22(12):36-42.
|
[6] | 李建厂,李永红,王 灏,等.新型油菜化学杂交剂SX-1 对甘蓝型油菜制种亲本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4):62-68.
|
[7] | 罗昌敏,唐章林.化学杀雄剂SX-1对重庆地区油菜的杀雄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47-6749.
|
[8] | 张书芬.甘蓝型油菜农艺及品质性状杂种优势遗传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
[9] | 傅廷栋.杂交油菜的遗传与利用[M].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4-137.
|
[10] | 李殿荣,李永红,任军荣,等.油菜高油种质+化学诱导雄性不育杂优利用模式及其应用技术[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11):69-74.
|
[11] | 傅廷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30(10):1-5.
|
[12] | 官春云.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新技术-化学杂交剂的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67-602.
|
[13] | 于澄宇.甘蓝型油菜授粉控制系统研究现状与前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9):93-100.
|
[14] | 朱 军.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新方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生命科学版,2000,26(1):1-6.
|
[15] | 余 毅,刘 平.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测试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96-107.
|
[16] | 侯国佐.油菜隐性核不育研究与利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29-133.
|
[17] | 张雪梅,董振生,郭永华.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材料的选育[J].西北农业学报,2009,18(2):103-107.
|
[18] | 李殿荣,田建华,陈文杰,等.甘蓝型油菜特高含油量育种技术与资源创新[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2):83-87.
|
[19] | 关周博,田建华,塔 娜,等.化学诱导雄性不育授粉系统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授粉系统在油菜品种选育中的比较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3(4):15-18.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