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孢粉-气候对应分析重建上海西部地区8.5kaB.P.以来的气候
DOI: 10.18307/20010204
Keywords: 上海地区,孢粉,对应分析,古气候重建
Abstract:
利用现代和化石孢粉资料,借助于对应分析方法,进行了古气候定量重建尝试.取自中国东部区域的表土层孢粉数据被用来建立孢粉-气候转换函数.对取自上海青浦县赵巷有14C测年的钻孔孢粉数据进行转换,重建了上海地区8.5kaB.P.以来年均温度和降雨量系列.结果表明:约8.5kaB.P.以来,本区温度和降雨量持续升高,约8.2-6.0kaB.P.期间为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年均温和降水量值平均高于现今值0.9℃和160mm,约8.0kaB.P.达到最高值(温度和降雨量为18.5℃和1575mm);但气候波动剧烈;约6.0-4.0kaB.P.期间为温凉干燥期,气候波动平缓,年均温度和降雨量平均低于现今值,最低值为13.5℃和827mm(4.1kaB.P.);约4.0-2.0kaB.P.期间温度和降水回升,但暖湿程度远不及全新世大暖期.2.0kaB.P.以来温度和降雨又呈下降趋势.8.0kaB.P.、7.6kaB.P.和2.7kaB.P.前后的出现高温高湿峰值,7.5kaB.P.、7.3kaB.P.和4.0kaB.P.前后出现低温低湿谷值.气候变化对本区古文化的发展可能有重要影响
References
[1] | 王苏民 童国榜.江苏固城湖15ka来的环境变迁与古季风关系探讨[J].中国科学:D辑,1996,26(2):137-141,.
|
[2] | 王开发 张玉兰 等.上海地区全新世植被、环境演替与古人类活动关系探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6,16(1):1-4.
|
[3] | 唐领余 施雅风 等.江苏北部全新世高温期植被与气候.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82-93.
|
[4] | 王开发 张玉兰 等.根据花粉分析推断上海地区近六千年以来的气候变迁[J].大气科学,1978,2(2):139-145.
|
[5] | 刘会平 王开发.沪杭苏地区若干文化遗址的孢粉——气候对应分析[J].地理科学,1998,18(4):368-373,.
|
[6] | 姚檀栋 L G Thompson.敦德冰芯记录与过去5ka温度变化[J].中国科学(B),1992(10):1089-1093.
|
[7] | 张明华.太湖地区孢粉资料与考古发现所阐述的人与环境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17(环境遥感考古专辑):51-70.
|
[8] | 更多...
|
[9] | 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J].文物天地,1992,3:.
|
[10] | 陆巍 吴宝鲁.中原新石器文化与古气候的关系[J].地理科学,1999,19(1):69-72,.
|
[11] | 童国榜 吴瑞金.龙感湖地区近3000年来的植被及其气候定量重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7,17(2):53-61,.
|
[12] | 张明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17卷,环境遥感考古专辑,51页
|
[13] | 孙湘君,中国科学.D,1996年,26卷,5期,431页
|
[14] | Liu Kambiu,Quater Res,1992年,38卷,32页
|
[15] | 姚檀栋,中国科学.B,1992年,10期,1089页
|
[16] | 唐领余,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1992年,82页
|
[17] | 沈才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1992年,33页
|
[18] | 唐领余,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年,11卷,4期,73页
|
[19] | 严钦尚,中国第四纪海岸线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年
|
[20] | 徐馨,地理学报,1984年,39卷,3期,277页
|
[21] | 吴维棠,地理学报,1983年,38卷,2期,113页
|
[22] | 王开发,大气科学,1978年,2卷,2期,139页
|
[23] | 刘金陵 Cha.,WYB.根据孢粉资料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12000年以来的环境变迁[J].古生物学报,1996,35(2):136-154,.
|
[24] | 许雪珉 Cha.,WYB.11000年以来太湖地区的植被气候变化[J].古生物学报,1996,35(2):175-186,.
|
[25] | 陈云 赵景波.全新世高温期气候不稳定性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3):97-103,.
|
[26] | 孙湘君 宋长青.中国弱方部分科属花粉—气候响应面分析[J].中国科学:D辑,1996,26(5):431-436,.
|
[27] | 施少华.全新世高温期环境变化对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影响[J].湖泊科学,1993,5(2):136-143,.
|
[28] | 陈中原 洪雪晴.太湖地区环境考古[J].地理学报,1997,52(2):131-137,.
|
[29] | 沈才明 施雅风 等.长白山、小兴安岭地区全新世气候-花粉-气候转换函数的初步研究.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33-39.
|
[30] | 徐馨 朱明伦.镇江地区15000年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变化[J].地理学报,1984,39(3):277-284.
|
[31] | 刘金陵 William Y.B.Chang.根据花粉资料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12,000年来的环境变迁[J].古生物学报,1996,35(2):136-154.
|
[32] | 唐领余 沈才明 等.长江中下游地区7500-5000aB.P.气候变化序列的初步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11(4):73-85.
|
[33] | 于世永 朱诚.太湖流域全新世气候—海面短期振荡事件及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0,20(4):331-336,.
|
[34] | 吴维棠.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看杭州湾两岸的全新世古地理[J].地理学报,1983,38(2):113-127.
|
[35] | 严钦尚 邵虚生.杭州湾北岸全新世海侵后期的岸线变化.中国第四纪海岸线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
[36] | 林华东.良渚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
[37] | 王开发 黄宣佩.上海地区全新世植被,环境演替与古人类活动关系探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6,16(1):1-4,.
|
[38] | 林华东,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1998年
|
[39] | 王苏民,中国科学.D,1996年,26卷,2期,137页
|
[40] | 陈中原,地理学报,1995年,52卷,2期,131页
|
[41] | 俞伟超,文物天地,1992年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