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巢湖沉水植物现状(2010年)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DOI: 10.18307/2011.0314
Keywords: 巢湖 ,沉水植物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Abstract:
在对巢湖2010年沉水植物和环境因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巢湖沉水植物群落特征、分布规律,应用冗余分析探讨了沉水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现场观测到的沉水植物共计4科5属6种,全湖生物量约为8077.8t,分布面积仅占巢湖总面积的1.54%,其中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malaianusMiq.)分布面积占沉水植物分布总面积的90.7%,是巢湖沉水植物中绝对优势种.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Linn.)、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Linn.)和轮叶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Linn.f.)Royle)等沉水植物稀少,已濒临消失.MonteCarlo测试检验的结果表明,水体总磷、正磷酸盐、化学需氧量、透明度和水深等与沉水植物群落分布的相关性极显著,但是水体总氮的影响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巢湖流域沉水植物的群落分布受磷的限制要大于氮.检验结果还表明底泥的总氮和总磷与沉水植物的分布没有很好的相关性,而底泥总有机碳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References
[1] 张文林,巢湖流域水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09).
[2] 吴爱平;吴世凯;倪乐意,长江中游浅水湖泊水生植物氮磷含量与水柱营养的关系,水生生物学报,2005(04).
[3] 任南;严国安;马剑敏,环境因子对东湖几种沉水植物生理的影响研究,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2).
[4] 苏胜齐;姚维志,沉水植物与环境关系评述,农业环境保护,2002(06).
[5] 李如忠,巢湖水环境生态修复探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6] 张之源;王培华;张崇岱,巢湖营养化状况评价及水质恢复探讨,环境科学研究,1999(12).
[7] 金相灿;屠清瑛,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8] 李文朝;杨清心,乌伦古湖水生植被研究,海洋与湖沼,1993(01).
[9] 王伟;陆健健,上海地区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及其区系特征,湿地科学,2004(03).
[10] 邓英春;曾昭慈;陈昌新,巢湖水环境问题的探讨,水系污染与保护,1997.
[11] 耿治平,巢湖生态环境变化及趋势预测,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12] 叶春;于海婵;宋祥甫,底泥对沉水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环境科学研究,2008(05).
[13] NI Le-yi,Stress of fertile sediment on the growth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in eutrophic waters,Acta Hydrobiologica Science,2001(04).
[14] 由文辉,淀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研究,湖泊科学,1994(04).
[15] 彭映辉;简永兴;乇建波,湖北省五大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水生生物学报,2004(05).
[16] 潘国林;洪天求;郑伟,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
[17] 陈明林;刘玲玲;张小平,安徽省水生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
[18] 刘俊;陈红,星云湖水生生态系统变迁及富营养化的变化分析,云南环境科学,2000(02).
[19] Chamber Kallf J,The influence of sediment composition and irradiance on the growth and morphology of Myriophyllum spicatum L,AQUATIC BOTANY? ,1985, 22.
[20] 陈开宁;陈小峰;陈伟民,不同基质对四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6(08).
[21] Barko J W;Gunnison G;Carpenter S R,Sediment interactions with submersed macrophyte growth and community dynamics,Aquatic Botany? ,1991, 41(01).
[22] Barko J W;Smart R M,Sediment-based nutrition of submersed macrophytes,Aquatic Botany? ,1981, 10.
[23] 金送笛;李永函;王永利,几种生态因子对菹草光合作用的影响,水生生物学报,1991(04).
[24] 苏睿丽;李伟,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与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2005(增刊).
[25] 肖月娥;陈开宁;戴新宾,太湖两种大型沉水植物无机碳利用效率差异及其机理,植物生态学报,2007(03).
[26] 文明章;郑有飞;吴荣军,富营养水体中总氮与总磷比对苦草生长的影响,生态学杂志,2008(03).
[27] 陈中义;雷泽湘;周进,梁子湖6种沉水植物种群数量和生物量周年动态,水生生物学报,2000(06).
[28] 更多...
[29] 张圣照;王国祥;濮培民,太湖藻型富营养化对水生高等植物的影响及植被的恢复,植物资源与环境,1998(04).
[30] 陈淑琴;徐秋瑾;李法松,环境因素对湖泊高等水牛植物生长及分布的影响,生物学杂志,2008(02).
[31] 吴中华;于丹;涂芒辉,汉江水生植物多样性研究,水生生物学报,2002(04).
[32] 王卫民;杨干荣;樊启学,梁子湖水生植被,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03).
[33] 陈学年;郭玉娟,广东肇庆星湖仙女湖区水生植被的演替,湖泊科学,2005(04).
[34] 吴振斌;陈德强;邱东茹,武汉东湖水生植被现状调查及群落演替分析,重庆环境科学,2003(08).
[35] 张圣照,洪泽湖水生植被,湖泊科学,1992(0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