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湖泊科学  2011 

江黄颡(Pelteobagrusvachelli)和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us-suriensis)杂交F1代形态差异

DOI: 10.18307/2011.0216

Keywords: 江黄颡,乌苏里拟鲿,形态差异,多元分析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通过测定江黄颡雌、雄亲本,鸟苏咀拟鲿雌、雄亲本以及它们的正交F1代和反交F1代共6个实验鱼组合的形态和框架数据,运用卡方分析和多元分析方法,比较了杂交F1代与亲本之间的形态异同.可数性状卡方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F1代与双亲在大部分可数性状上是一致的.但在胸鳍鳍条数上存在明显差异,胸鳍鳍条数可以作为区别杂交F1代与双亲的重要参数,在臀鳍和尾鳍性状上,杂交F1代与江黄颡亲本差异明显,而与乌苏咀拟鲼亲本无差异.形态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亲本雌鱼组合与雄鱼组合之问、正交F1与反交1实验鱼组合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但正、反杂交F1代较其亲本性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组合的实验鱼在形态上的差别主要由鱼体体高的长度差异引起;以判别分析方法构建厂6个判别方程,其综合判别率为97.9%.三种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正、反杂交F1代较其亲本形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差异,正、反杂交子代在形态上较接近于乌苏里拟鲿。

References

[1]  王祖熊;张锦霞;靳光琴,鱼类杂交不亲和性的研究,水生生物学报,1986(02).
[2]  邱丛芳,王彬,余祥胜,黄颡鱼×乌苏里拟鲿苗种繁殖养殖试验,科技信息,2009.
[3]  李勤生;蔡庆华;华俐,东湖异养细菌群落的分类结构和聚类分析,水生生物学报,1991(03).
[4]  Ihssen PE;Booke HE;Casselman JM,Stock identifica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1981(12).
[5]  夏德全;曹萤;杨弘.罗非鱼杂交F1代与亲本的遗传关系及其杂种优势的利用[J].中国水产科学,1999(04)
[6]  顾志敏;贾永义;叶金云,翘嘴红鲌×团头鲂杂种F1的形态特征及遗传分析,水产学报,2008(04).
[7]  李思发;吴力钊;王强,长江、珠江、黑龙江鲢、鳙、草鱼种质资源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  薛淑群;尹洪滨.黄颡染色体组型的初步分析[J].水产学杂志,2006(01)
[9]  何尧平;曾沽;冯军,瓦氏黄颡鱼与长吻杂交养殖试验,水产养殖,2008.
[10]  更多...
[11]  陈军;潘伟志;赵春刚,乌苏里拟鲿苗种培育技术,黑龙江水产,2006.
[12]  倪勇;伍汉霖,江苏鱼类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3]  章文波;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0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4]  王伟;陈立侨;顾志敏.7个不同翘嘴红鲌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J].淡水渔业,2007(05)
[15]  王峰;王武.江黄颡鱼、黄颡鱼、粗唇杂交繁育初报[J].水产科技情报,2004(01)
[16]  王卫民;严安生;张志国.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研究[J].淡水渔业,2002(03)
[17]  赵建;朱新平;陈永乐.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形态差异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04)
[18]  何铜;刘小林;杨长明.凡纳滨对虾各月龄性状的主成分与判别分析[J].生态学报,2009(04)
[19]  李思发;李晨虹;李家乐,尼罗罗非鱼品系间形态差异分析,动物学报,1998(01).
[20]  俞菊华;夏德全;杨弘.奥利哑罗非鱼×鳜杂交后代的形态[J].水产学报,2003(05)
[21]  杨怀宇;李思发;邹曙明,t角鲂与团头鲂正反交F.的遗传性状,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2(04).
[22]  薛淑群;尹洪滨.乌苏里拟鲿的染色体组型研究[J].水产学杂志,2008(02)
[23]  楼允东;李小勤.中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J].中国水产科学,2006(0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