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全球变暖对长江洪水的可能影响及其前景预测
DOI: 10.18307/2003.sup01
Keywords: 长江洪水 ,全球变暖 ,降水、径流与蒸发变化 ,假定情景下长江洪峰流量预测
Abstract:
要长江流域近150a间发生的1870、1931、1935、1954与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损失严重;长江洪水是我国的心腹之患.1990年以来,长江大洪水高频发生,达6次.长江洪水的发生,除湖泊蓄洪功能减弱等因素外,与全球变暖有关.20世纪90年代为近千年中全球最暖的年代,水循环加快,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为近120a最多的十年,高出1961-1990平均值112mm;而降雨集中和大暴雨降水事件的增加是洪水增加的主要原因.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在CO2倍增时,长江流域温度升高2.2℃,夏季降水增加10%-20%,气溶胶的增加可能使此值降低一些.考虑气候变暖可能促进潜在蒸发增加9%-15%的假定情景,计算在降水增加10%,蒸发增加9%条件下,最大洪峰流量在大通站将会达到8.4×104m3/s左右,己超过1998年洪峰流量;汉口站7.9×104m3/s,超过有记录以来所有的洪峰流量;而在宜昌站高达6.94×104m3/s,超过自有实测记录以来的除1896年和1981年以外所有的洪峰流量.假定情景的最高值出现在降水增加20%,蒸发增加15%时,大通站流量将达到9.45×104m3/s,超过该站近百年最大值,1954年的9.26×104m3/s;宜昌站将出现7.82×104m3/s流量,超过1882年以来所有实测记录值,但比1870年据洪痕推算的10.5×104m3/s仍有逊色.未来气候若继续变暖,降水量增加将给长江洪水防御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上述估算是粗糙的,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References
[1] 1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旱灾害.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2
[2] 3 王绍武等.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3] 4 IPCC. Climate Change:The Scientific Ba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 6 www.cjw.com.cn
[5] 10 Casey K S, Cornillon P. Global and Region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rend. Journal of Climate, 2001,14:3801-3808
[6] 13 宁迈进,周比达.20世纪90年代湖南省洪灾原因分析及减灾对策.水文,2002, 22(2):47-50
[7] 15 张顺利,陶诗言,张庆云等.长江下游致洪暴雨区多尺度条件.科学通报,2000, 47(6):467-473
[8] 18 刘春蓁等.水文水资源变化预测.见:秦大河总主编.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第二卷;丁一汇主编.中国西部环境变化的预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7-93
[9] 更多...
[10] 21 张家诚,林之光著.中国气候(第五章,湿度与蒸发).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223-268
[11] 24 Milly PCD, Watherald R T, Dunne K A, et al. Increasing Risk of Great Floods in a Changing Climate. Nature, 2002:514-517
[12] 2 姜彤,施雅风.全球变暖、长江水灾与可能损失.地球科学进展,2003, 18(2):277-284
[13] 5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1998年长江洪水及水文监测预报.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0
[14] 7 沙万英,邵雪梅,黄玫.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区域界限的影响.中国科学,2002, 32(4):317-326
[15] 8 董安祥,冯松,张存杰.500年中国东部雨带的南北摆动.气象学报,2002,60(3):378-381
[16] 9 Gong D Y, Zhu J H, Wang S W. Flooding 1990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Has It Concern of Global Warm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1,1:43-44
[17] 11 王东晓,谢强,杜岩等.1997-1998年南海暖事件.科学通报,2002, 47(9):711-716
[18] 12 Wilkinson C,Linden 0,Cesar H,et al. 1998年印度徉珊瑚死亡事件的生态影响和社会经济影响是ENS0影响和未来变化的警告吗? AMBI0,1999,28(2):188-196(中文版)
[19] 14 马乃孚,杨景劲.武汉20世纪90年代暴雨异常的物理环境变化背景探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 11(6):583-586
[20] 16 Gao X J, Zhao Z C, Ding Y H, et al. Climate Change Due To Green house Effects in China As Simulated by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2001,18(6):1224-1230
[21] 17 Willson M W. Total Solar Irradiance Trend During Solar Cycle 21 and 22. Science, 1997,277:1963-1965
[22] 19 Amell N W.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Water Resource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999,9:531-549
[23] 20 罗海超.来水条件.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长江航道局规划设计研宂所合著.长江中下游河道特性及其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29-47
[24] 22 施成熙,牛克源,陈天珠等.水面蒸发折算系数研究.见:施成熙著.湖泊与水文文选.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59:79-87
[25] 23 许炯心.中国河流水文形成的地理环境.见:汤奇成,熊怡等著.中国河流水文.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19
[26] 25 周魁一.试论洪水灾害增长的社会因素,自然灾害学报,1994,(4)
[27] 26 施雅风,朱季文,谢志仁等.长江三角洲及毗邻地区海平面上升影响预测与防治对策.中国科学(D辑),2000, 30(3):225-23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