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太湖新银鱼、鲚鱼的食性比较及相互影响分析
DOI: 10.18307/2007.0116
Keywords: 太湖,太湖新银鱼,鲚鱼,食性比较,数量组成比例,饵料重叠系数,相同食物组成比
Abstract:
在太湖,通过对263个太湖新银鱼和鲚鱼胃含物样本的食物组成分析和比较,研究了两种鱼类间的食物关系;并结合太湖历年鱼类渔获量资料,对渔获量变化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新银鱼在4月份的食物中以桡足类为主,占个数的70.11%±10.57%,其次是枝角类,为29.84%±10.62%,轮虫的数量极少,仅占0.05%±0.11%;在4月份1+鲚鱼的食物中以枝角类为主、占79.35%±11.42%,桡足类占19.97%±10.78%,而轮虫和虾的数量很少,分别占0.49%±0.45%和0.20%±0.44%.而在9-10月份0+鲚鱼的食物中.枝角类占89.77%±13.69%,桡足类占7.84%±11.53%,轮虫占2.39%±4.95%;用Pianka提出的公式,计算两种鱼类在4月份5个采样点的饵料重叠系数平均为0.4739±0.2810,没有达到Keast提出的Ojk>0.7的严重重叠水平;计算5个采样点的相同食物组成比平均为46.42%±20.32%,和饵料重叠系数接近.而偏相关分析表明:两种鱼类数量变化间的相关关系是负向的,且随着鱼类密度的增加,负相关关系的显著水平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如1973-1984年期间的负相关关系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r=-0.2531p=0.584),而1985-2004年期间的负相关关系接近显著水平(r=-0.4395p=0.101).分析认为:太湖新银鱼和鲚鱼的食物虽有重叠,但通常情况下食物竞争并不激烈;种群数量变化间的相互影响是负向的,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可能仅在两种鱼类密度很高时,激烈地食物竞争才会发生、并主要表现为对哲水蚤和剑水蚤的竞争;且数量间负向的相互影响有加强趋势.
References
[1] | 江苏省太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太湖银鱼资源及其利用[J].水产科技情报,1976(3):12-13.
|
[2] | 殷名称 缪学祖.太湖常见鱼类生态学特点和增殖措施探讨[J].湖泊科学,1991,3:25-34.
|
[3] | 倪勇 朱成德.太湖鱼类志[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5.
|
[4] | 唐渝.太湖湖鲚种群数量变动及合理利用的研究[J].水产学报,1987,11(1):61-73.
|
[5] | 薛莹 金显仕.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评述[J].海洋水产研究,:.
|
[6] | Eric R Pianka.The structure of Lizard communities.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es,1973,4:53 -74.
|
[7] | 吴林坤 朱茂晓 见:倪勇 朱成德主编.鱼类资源[A].见:倪勇,朱成德主编.太湖鱼类志[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4-25.
|
[8] | 秦伟 梁守仁.太湖银鱼种群消长动态及其增殖措施[J].淡水渔业,:.
|
[9] | 王玉芬 庄玉兰.增殖太湖新银鱼水体主要生态因子的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
|
[10] | 严小梅 胡绍坤.太湖银鱼资源变动关联因子及资源测报方法探讨[J].水产学报,:.
|
[11] | 顾良伟.银鱼资源变动探讨[A]..江苏省太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成立35周年论文集(1964-1999)[C].,1999.127-129.
|
[12] | 谢松光 崔奕波.湖泊食鱼性鱼类渔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J].水生生物学报,:.
|
[13] | Keast.Trophic and spatial interrelationships in the fish species of an Ontario temperate lake.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1978,3:7-31.
|
[14] | 孟田湘.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J].中国水产科学,1998,5(2):16-21.
|
[15] | 刘恩生 刘正文 陈伟民 鲍传和 陈开宁.太湖湖鲚渔获量变化与生物环境间相互关系[J].湖泊科学,2005,17(4):340-345.
|
[16]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太湖综合调查初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35-41.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