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编纂中的宪法三题
Keywords: 民法典编纂, 宪法自觉, 法律渊源, 功能划界
Abstract:
编纂民法典应当具有自觉的宪法意识,主动将合宪性考量纳入立法程序、价值选择和制度设计之中。“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宣告,为民法典编纂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和制度性保障,有利于在宪法价值体系内实现民法诸制度的有机整合。而将宪法确立为民法的法律渊源之一,则为民法的合宪性解释方法和宪法的间接实施找到了依存。民法典对宪法的具体化不是形式上的规则移植,而是要实质性地推进宪法和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内的功能划界。财产征收制度的去留正是观察这一划界行动的绝佳样本。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宪法成为沟通自治和开放两种立法模式的桥梁。
References
[1] | 李样举,韩大元. 论宪法之下国家立法具体化功能的实现[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
[2] | 童之伟.物权立法过程该如何做恰当评说――兼答赵万一教授等学者[J].法学,2007,(4).
|
[3] | 谭倩,袁立. 基本权利的“制度性保障”及其问题[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4).
|
[4] | 彭中礼.法律渊源词义考[J].法学研究,2012,(6).
|
[5] |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
[6] | 邢斌文.法院如何援用宪法――以齐案批复废止后的司法实践为中心[J].中国法律评论,2015,(1).
|
[7] | 田飞龙.论公民基本权利效力的结构特点――兼辨宪法私法化与宪法司法化[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5).
|
[8] | Francis Delpérée.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Civil Law[J]. Louisiana Law Review, 1990, (50).
|
[9] | 申惠文.驳民法宪法新同位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2).
|
[10] | 苏永钦.寻找新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11] | 薛军.两种市场观念与两种民法模式[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5).
|
[12] | [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M].张双根,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
[13] | 林来梵,朱玉霞.错位与暗合――试论我国当下有关宪法与民法关系的四种思维倾向[J].浙江社会科学,2007,(1).
|
[14] | 茅少伟.寻找新民法典:“三思”而后行[J].中外法学,2013,(6).
|
[15] | 张善斌,赵光.也论民法的地位与功能[J].法学评论,2009,(3).
|
[16] | [德]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十九世纪德国民法科学与立法[M].王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
[17] | 胡康生,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
[18] | 田飞龙. 物权法草案涉宪争议观点评述与思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1,(1).
|
[19] | 苗连营,程雪阳.“民法帝国主义”的虚幻与宪法学的迷思――第三只眼看“根据宪法, 制定本法”的争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