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腐的谣言困局与法治出路
Keywords: 网络反腐, 网络谣言, 言论自由, 诽谤罪, 名誉权, 隐私权
Abstract:
网络反腐谣言既面临涉罪之困,又有侵权之虞。作为一种未经证实的言论,网络反腐谣言极易涉嫌对官员的诽谤,但科以诽谤罪理应遵循刑法的严格解释,而新近网络诽谤司法解释的部分条款却突破了刑法原则而有违刑法的谦抑性,此为网络反腐谣言困局的一种面相。网络反腐谣言侵犯官员的人格权而需依法承担民事侵权责任之时,宪法层面上的网络言论自由及其限度却更值得思考。官员的名誉权因更易与公共事务相关联而与其隐私权的保护力度大不相同。但我国司法实践过度地保护了官员名誉权,而立法却对于官员隐私权语焉不详,此为网络反腐谣言困局的另一种面相。法治思维下的反腐要求权力机构将网络反腐谣言视为一种信息来源而加以正视,立法上建立全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并在涉及官员名誉权、隐私权的诉讼中做出适当的利益平衡,以公权力的控制和所有正当权利的保护作为最基本的原则。
References
[1] |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
[2] | 江万秀,等.谣言透视[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
|
[3] | 周裕琼.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基于文献综述与实证研究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2009,(8).
|
[4] | [美]奥尔伯特.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
[5] | [法]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郑若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
[6] | 侯健.诽谤罪、批评权与宪法的民主之约[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4).
|
[7] | [美]安东尼?刘易斯.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M].何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8] | 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J].北大法律评论,2000,(2).
|
[9] | 李忠.因特网与言论自由的保护[J].法学论坛,2002,(1).
|
[10] | [美]卡斯?R?桑斯坦.谣言[M].张楠迪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
[11] | 王利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J].中州学刊,2005,(2).
|
[12] | 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
[13] | 徐讯.新闻(媒体)侵权研究新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
[14]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