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15 

法治中国需要一个包容性法治框架――多元现代性与法治中国

Keywords: 法治中国, 多元现代性, 分析框架, 包容性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法治中国”概念之深层问题的合理澄清和理论的内在展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平台和分析框架之上。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多元现代性不仅能包容和超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价值纷争,而且能为不同文明背景下现代性的多种文化方案和制度模式的社会变迁过程及其内在诸多因素的持续互动提供结构上的理论分析模型,其理论潜力使之有可能成为一个合适的理论平台和可供借鉴的分析框架。从现实的学术语境来看,目前法学界法治的中国话语之兴起,其提供的二元对立框架并不足以回应“法治中国”的深层问题或作为合适的分析框架。由此,法治中国需要在多元现代性的视野下,走向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法治论辩框架。

References

[1]  夏锦文. “法治中国”概念的时代价值 [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5).
[2]  郑成良. 法治中国的时空维度 [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5).
[3]  韩大元. 简论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的关系 [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5).
[4]  李树忠. 迈向“实质法治”――历史进程中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 [J].当代法学,2015,(1).
[5]  周尚君. 中国法学的话语流变考略 [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5).
[6]  Early Modernities [J]. Daedalus, 1998,Vol. 127, No. 3.
[7]  Multiple Modernities [J]. Daedalus, 2000,Vol. 129, No. 1.
[8]  方朝晖. 多元现代性研究及其意义 [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
[9]  [以]S. N. 艾森斯塔特. 反思现代性 [M]. 旷新年,王爱松,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0]  T. Parsons. Societies: Evolutionary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1966.
[11]  Tu Weiming. Implications of the Rise of ‘Confucian’ East Asia [C] //S. N. Eisenstadt (ed.). Multiple Modernitie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2002.
[12]  Elsje Fourie. A Future for the Theory of Multiple Modernities: Insights from the New Modernization Theory [J].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2012, Vol 51, (1).
[13]  S. Kaviraj. Modernity and Politics in India [C] //S. N. Eisenstadt (ed.). Multiple Modernitie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2002.
[14]  D. Sachsenmaier. Multiple Modernities: the Concept and its Potential [C] //D. Sachsenmaier, H. Riedel, S. N. Eisenstadt (eds). Reflections on Multiple Modernities: European, Chinese and Other Interpretations. Leiden: Brill, 2002.
[15]  [英]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 [M]. 田禾,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6]  S. N. Eisenstadt. Socia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17]  许章润. 法律:民族精神与现代性 [C] // 清华法治论衡(第2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8]  於兴中. 法治与文明秩序 [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9]  信春鹰. 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 [J]. 中国社会科学,2000,(5).
[20]  朱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自觉建构 [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1).
[21]  苏力.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2]  蔡枢衡. 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3]  邓正来.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 [M].商务印书馆,2011.
[24]  尤陈俊. “新法律史”如何可能――美国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新动向及其启示 [J]. 开放时代,2008,(6).
[25]  黄宗智. 中国法律的现代性? [C] //黄宗智. 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分析.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6]  刘小平. 法学中西之间:西方法学在中国法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贡献和定位 [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6).
[27]  Graham Gee, Gregoire C. N. Webber. What is political constitution? [J].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y, 2010, Vol. 30, No 2.
[28]  龙宗智. “内忧外患”中的审判公开――主要从刑事诉讼的视角分析 [J]. 当代法学,2013,(6).
[29]  李立丰. 民意的司法拟制――论我国刑事审判中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J]. 当代法学,2013,(6).
[30]  [德]贡塔?托依布纳. 多元现代性:从系统理论角度解读中国私法面临的挑战 [J].祁春秩序,译.中外法学,2013,(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