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弱两需分野下我国判决说理模式新探 ――以S市F区法院判决书为样本的研究
Keywords: 判决说理, 刚需说理, 判决文书, 判决可接受性
Abstract:
目前判决说理的批评存在起点式的错误,判决说理应当分清“弱需说理”与“刚需说理”。通过对S市F区法院刑事判决样本分析,70%-80%的判决属于“弱需说理”案件,不需要详尽说明理由。“刚需说理”只占案件总量较少部分。从F区的“刚需说理”案的判决情况来看,其判决说理有了较大改善,但也存在需要继续改善的技术性问题,即争议事实单独列明;争议证据单独列明;争议证据与矛盾事实之间关联性应单独列明;法律适用说理中应并行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刑事判决应增加量刑说理。在比较法视野上考察国外判决说理的真实情况,公众对法院的判决说理期待需要观念重塑,由此得出的评价才会更加客观。
References
[1] | 何良斌.论民事判决理由[C]//周道鸾,编著.民事裁判文书改革与实例评析.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2]蔡晖.民事判决书写作改革的几点探索[C]//周道鸾,编著.民事裁判文书改革与实例评析.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3]廖征.论民事判决书的说理性[EB/OL].(2010-03-31)[2014-05-01].http://www.zidir.com/html/fllw/jjf/159431.html.[4]唐仲清.判决书制作应确立判决理由的法律地位[J].现代法学,1999,(1).[5]万毅,林喜芬. 从“无理”的判决到判决书“说理”[J].法学论坛,2004,(5).[6]刘乔发.论民事判决说理的原则及方法[J].人民司法,2008,(13).[7]秦前红,黄明涛.法院如何通过判决说理塑造法院的权威[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3).[8]唐世奇.刑事判决说理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 2012.[9]肖晖.对中国现阶段判决理由若干问题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版,2008.(4) .[10]肖晖.中国判决理由的传统与现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1]秦前红,黄明涛.法院如何通过判决说理塑造法院的权威[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3).[12]王长江.论我国裁判文书理由模式的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3,(3).[13]廖永安.民事裁判文书改革应避开几个误区[N].人民法院报.2003-6-15.[14]陈金钊.法律解释中的矛盾与选择[J].法商研究 ,2004,(2).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