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甲禄.舆论监督权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
[2] | 大卫?G.克拉克,厄尔?R.哈特奇森.大众媒体和法律:自由与约束[C]∥怀效锋.法院与媒体.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
[3] | 贺小荣.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的理论基点、逻辑结构和实现路径[N].人民法院报,2014-07-16(05).
|
[4] | [加拿大]斯蒂文?伯恩斯坦,威廉?科尔曼,主编.不确定的合法性――全球化时代的政治共同体、权力和权威[M].丁开杰,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
[5] |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 .佟心平,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
[6] | [美]卡尔?博格斯.政治的终结[M] .陈家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
[7] | [美]约翰?R?扎勒.公共舆论[M] .陈心思,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
[8] | 师曾志,杨柏溆.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C]∥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
[9] | 衡洁,宗和等.民意十年――2000-2010,民意成长十年史[J].廉政?望,2010,(1).
|
[10] | [美]布莱恩?拉姆,苏珊?斯温,马克?法卡斯编.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M] .何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
[11] | [美]琳达?格林豪斯.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M] .何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
[12] | [美]理查德?戴维斯.最高法院与媒体[M] .于霄,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
[13] | [英]戴雪.公共舆论的力量[M] .戴鹏飞,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
[14] |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 .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
[15] | 邢彦辉.两个“舆论场”的张力与融合[J].中国记者,2012,(12).
|
[16] | 任贤良.统筹两个舆论场 凝聚社会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3,(7).
|
[17] |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 .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
[18] | [挪]哈罗德?格里门.合理的退让和认知的退让[C]∥[挪]G. 希尔贝克,童世骏.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童世骏,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
[19] | [美]纪念美国宪法颁布200周年委员会,编.美国公民与宪法[M] .劳娃,许旭,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
[20] | [美]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 .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
[21] | 谢小瑶.“媒体审判”规制模式的比较及选择[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
[22] | 迈克尔?K.阿都.法官经得起批评吗?――欧洲法官面临的批评[C]∥怀效锋.法院与媒体.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
[23] | 石岩.2014年的中国网络舆情:“拉一拉就是朋友,推一推就是敌人” [N].南方周末,2015-01-22(21).
|
[24] |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 .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