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传统法律文化:解读社会危害性的新路径

Keywords: 社会危害性,传统法律文化,价值评判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社会危害性是对犯罪的一种价值评判,而价值评判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法律文化之中。因此,对社会危害性理论进行反思与改革,不能脱离传统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对社会危害性不宜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吸收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髓,不断充实社会危害性的内涵。

References

[1]  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J].法学研究,2000,(1).
[3]  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进一步的批判性清理[J].中国法学,2006,(4).
[4]  劳东燕.社会危害性标准的背后――对刑事领域“实事求是”认识论思维的质疑[A].陈兴良.刑事法评论:七[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  劳东燕.危害性原则的当代命运[J].中外法学,2008,(3).
[6]  孙国祥.社会危害性的刑法地位刍议[J].江海学刊,2008,(4).
[7]  周建达,马荣春.论犯罪危害性的评价属性[J].环球法律评论,2009,(1).
[8]  许发民.刑法文化与刑法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9]  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0]  郑定,马建兴.论宗法制度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J].法学家,2002,(2).
[11]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  王立民.唐律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  [意]加罗法洛.犯罪学[M].耿伟,王新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4]  德国刑法典(修订版)[M].徐久生,庄敬华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15]  [日]大谷实.刑法总论[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6]  何勤华等.中西法律文化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17]  陈忠林.刑法散得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8]  莫宏宪,胡隽.“亲亲相隐”原则及其活化:以刑事法为视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9]  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0]  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
[21]  樊文.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兼析新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概念[J].法律科学,1998,(1).
[22]  刘志远.社会危害性概念之正当性考察[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4).
[23]  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4]  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5]  赵秉志,陈志军.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矛盾及其解决[J].法学研究,2003,(6).
[26]  张明楷.案件事实的认定方法[J].法学杂志,2006,(2).
[27]  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J].法律科学,2003,(2).
[28]  [意]菲利.犯罪社会学[M].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29]  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0]  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31]  夏锦文.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公法性[J].法学家,2000,(2).
[32]  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3]  储槐植.刑事一体化论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4]  [德]弗兰茨?冯?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5]  詹红星.人权保障视野下的社会危害性功能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