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中国社会转型与法的统一性

Keywords: 中国社会,转型,法的统一性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社会转型必然引起法的理论和制度体系的统一性运动。殷周之际的社会转型形成了道德人文法思想和礼乐刑政模式;春秋战国至秦汉的社会转型形成了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和制度模式;唐宋之间的社会变动,没有改变法的统一性,但理学使法的统一理论达到了顶峰,实现了哲理、法理与情理,天理、国法与人情的贯通与融合。晚清社会转型,使传统中国法的统一性解体,同时开启了新的中国法的统一性运动。法的统一性在传统中国有其必然性和长期性,而且是统一在道德原理之上的,这对未来中国法的统一性仍有其价值。当代中国法正在道德与自由这两个基本原理的支配和社会主义平等理念的指引下向着新的统一性的方向发展。

References

[1]  [美]费正清.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  [美] 吉尔伯特?罗兹曼等. 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3]  许纪霖,陈达凯. 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4]  张中秋.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较研究――以唐与清末中日文化的输出与输入为视点[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5]  张中秋. 人与文化和法── 从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J]. 中国法学,2004,(4).
[6]  张中秋. 从中华法系到东亚法──东亚的法律传统与变革及其走向[J]. 南京大学学报,2007,(1).
[7]  梁治平. 法治: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建构──对中国法律现代化运动的一个内在观察[A]. 梁治平. 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C].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8]  马建石,杨育棠. 大清律例通考校注[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9]  梁治平. 中国历史上的民间法──兼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多元格局[EB/OL]. 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1305,2008-06-15.
[10]  [日]富永健一. 社会学原理[M]. 严立贤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1]  [日]富永健一.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M]. 董兴华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12]  [美]杰弗里?亚历山大. 社会学二十讲[M]. 贾春增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3]  [美]史蒂文?瓦格. 社会变迁:第五版[M]. 王晓黎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  王国维. 殷周制度论[A]. 胡晓明,傅杰. 释中国:第三卷[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5]  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绪论[A]. 刘梦溪.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萧公权卷[C].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6]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7]  严灵峰. 原道[A]. 胡晓明,傅杰. 释中国:第二卷[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8]  [韩]李顺连. 道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9]  杨鸿烈. 中国法律思想史[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0]  袁长江. 董仲舒集[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21]  杨向奎. 汉武帝与董仲舒[A]. 胡晓明,傅杰. 释中国:第三卷[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2]  张中秋.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第四版[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3]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4]  张广达. 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A]. 胡晓明,傅杰. 释中国:第一卷[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5]  陈寅恪. 论韩愈[A]. 胡晓明,傅杰. 释中国:第二卷[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6]  傅乐成. 汉唐史论集[M].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
[27]  汤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28]  [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29]  邓广铭. 略谈宋学[A]. 胡晓明,傅杰. 释中国:第二卷[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0]  [宋]陈淳. 北溪字义[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31]  [宋]朱熹,吕祖谦. 朱子近思录[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2]  [宋]朱熹. 四书或问[M]. 黄坤校点. 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33]  [英]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M].何兆武等译.北京,上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4]  张中秋. 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及其价值[J]. 南京大学学报,2008,(1).
[35]  [日]小野泽精一等.气的思想――中国人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M].李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6]  杜维明. 试谈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A]. 胡晓明,傅杰. 释中国:第二卷[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7]  刘子健. 宋末所谓道统的成立[A]. 胡晓明,傅杰. 释中国:第二卷[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8]  张晋藩. 中国法制通史[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