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相似构成要件的等同评价:刑法中拟制的对象――以刑法第267条第2款和第269条为例

, PP. 110-123

Keywords: 法定拟制,拟制对象,拟制效果,构成要件,减轻刑罚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在刑法理论、司法解释及司法判决中,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是否拟制抢劫的主体,存在极大的分歧。从拟制对象的角度出发,其分歧可类型化为构成要件拟制说、法律效果拟制(准用)说和区分说。构成要件拟制说主张拟制的对象是构成要件,符合现代法治国的要求,即相同的法律效果是构成要件等同评价的逻辑结果;法律效果拟制(准用)说把法律效果视为拟制的对象,将拟制规定错误地理解为准用规定;区分说对拟制对象的态度莫衷一是。事实上,拟制对象的实质是立法者通过对构成要件的拟制,将形式上不同的构成要件在规范上等同评价,赋予相同的法律效果。但构成要件的等同评价只解决定罪的问题,量刑时需要回到构成要件等同评价之前的事实部分,在相同情况下,实施拟制规定行为的应当减轻刑罚。

References

[1]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张明楷.刑法分则解释原理:(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周光权:刑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刘艳红.转化型抢劫罪的主体条件的实质解释[J].法商研究,2008,(1).
[5]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侵犯财产罪[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6]  赵秉志.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解释的发展与完善[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6).
[7]  高铭暄.刑法专论(上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陈志军.我国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立法之检讨[J].法商研究,2005,(6)
[9]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86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10]  刘幸义.论刑法第十五章的“准文书”意义――拟制、法律概念与体系[J].台湾法学,2011,(167).
[11]  Josef Esser. Wert und Bedeutung der Rechtsfiktionen[M].Vittorio Klosstermann?Frankfurt am Main,1940.
[12]  李惠宗.推定、拟制与法律漏洞――从法学方法论简评大法官释字第六三七号解释[J].台湾本土法学杂志,2008,(104).
[13]  Jachmann.Allgemeine Grunds?tze zur Rechtsfiktion.DStR-Beih, 2011.
[14]  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5]  [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M].刘明祥,王昭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6]  Kindh?user,Neumann,Paeffgen. Strafgesetzbuch(3)[M].C?H?Beck,2010.
[17]  许玉秀.刑法[M].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18]  陈兴良.转化犯与包容犯:两种立法例之比较[J].中国法学,1993,(4).
[19]  曲新久.相对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适用[J].人民检察,2009,(1).
[20]  张小虎.转化犯基本问题探究[J].现代法学,2003,(6).
[21]  刘凤景.“视为”的法理与创制[J].中外法学,2010,(2).
[22]  陈新宇.比附与类推之辨――从“比引律条”出发[J].政法论坛,2011,(2).
[23]  苏彩霞.刑法拟制的功能评价与应用规则[J].法学家,2011,(6).
[24]  [德]阿列克西.考夫曼的法律获得理论[A].[德]Neuman,Hassemer,Schroth.自我负责人格之法律――Arthur Kaufmann的法律哲学[C].刘幸义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25]  [德]魏德士.法理学[M].丁晓春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6]  陈兴良.立法论的思考与司法论的思考[J].人民检察,2009,(21).
[27]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8]  Karpen.Die Fiktion im ?ffentlichen Recht.NVwZ, 2000,(179).
[29]  [德]亚图?考夫曼.类推与“事物本质”――兼论类型理论[M].吴从周译.台北:台北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30]  [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总论(第1卷)[M].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1]  [德]卡尔?恩吉斯.法律思维导论[M].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2]  雷磊.类比法律论证――以德国学说为出发点[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33]  [德]莱因荷德?齐佩利乌斯.法哲学[M].金振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4]  杜宇.类型思维与刑法方法[A].北京大学刑事法学科群.刑法体系与刑事政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5]  胡玉鸿.韦伯的“理想类型”及其法学方法论的意义――兼论法学中“类型”的建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6]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7]  [日]山口厚.刑法各论[M].王昭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8]  林山田.刑法各罪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9]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0]  林立.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1]  [日]大谷实.刑法各论[M].黎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2]  Volker Krey,Manfred Heirich.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2[M].Verlag W.Kohlhammer,2005.
[43]  陈兴良.类型性思考与个别性思考[J].人民检察,2010,(1).
[44]  林维.不真正不作为犯量刑问题研究[J].法商研究,2005,(3).
[45]  刘艳红.走向实质的刑法解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6]  刘德法.论聚众犯罪的转化犯问题[J].北方法学,2010,(1).
[47]  许玉秀.刑法第三一条第一项的拟制共同正犯欠缺理论基础?[J].台湾本土法学杂志,2006,(85).
[48]  [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总论(第2卷)[M].王世洲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49]  熊选国.量刑规范化办案指南[Z].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