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14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DOI: 10.7507/1002-0179.20150201 , PP. 704-707
Keywords: 孕产妇死亡 ,死亡原因 ,干预措施
Abstract:
目的?通过对孕产妇死亡原因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以期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对2005年1月-2013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产科住院期间发生的14例孕产妇死亡病案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死亡孕产妇中①主要疾病构成及顺位为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及异位妊娠。②孕期产前保健规范者4例,占28.6%(4/14);不规范者10例,占71.4%(10/14),其中未接受者5例,占35.7%(5/14)。③产前死亡6例,占42.9%(6/14);产后死亡8例,占57.1%(6/14),其中产后24h内死亡5例,占62.5%(5/8)。④行剖宫产7例,胎儿存活6例;行阴道试产2例,无胎儿存活;尸检0例。结论?加强孕产妇保健健康教育、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及医疗保健人员素质、加强高危管理、适时选择分娩时机及方式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References
[1] 1 熊庆, 吴康敏. 妇女保健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04.
[2] 2 杨惠娟, 沈汝?, 李禾, 等. 北京市1996-2010年孕产妇死亡状况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11): 1131-1134.
[3] 3 周远洋, 朱军, 王艳萍, 等. 1996-201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1, 45(10): 934-939.
[4] 4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 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暨年报资料汇编(2004年)[R]. 2005: 10.
[5] 5 吴方银, 赵梓伶, 肖兵, 等. 2001~2010年四川省孕产妇死亡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32): 4965-4967.
[6] 6 袁先英, 张燕, 吴方银, 等. 2012年四川省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23): 3769-3771.
[7] 7 王世馨. 2004年至2011年乐山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J]. 大众健康, 2012, 10: 402.
[8] 8 乐杰. 妇产科学[M]. 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39.
[9] 9 曹泽毅. 妇产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59-160.
[10] 10 历梅, 曾传霞. 孕产妇死亡的高危社会性因素研究分析[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2, 29(5): 336-337.
[11] 11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组. 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第1版)[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2): 150-153.
[12] 12 胡萍, 杨玉坤, 彭永静, 等. 广州市黄埔区2153对夫妇孕前检查结果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5): 64-66.
[13] 13 Van Den Boogaard E, Vissenberg R, Land JA, et al. Significance of (sub)clinical thyroid dysfunction and thyroid autoimmunity before conception and in early pregnancy: a systematic review[J]. Hum Reprod Update, 2011, 17(5): 605-619.
[14] 14 高玲, 杨红娟, 倪懿, 等. 365例女性孕前检查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0, 21(4): 484-486.
[15] 15 UNICEF. Programming for safe motherhood: guidelines for maternal and neonatal survival[J]. New York: UNICEF, 1999: 8-18.
[16] 16 Chang J, Elam-Evans LD, Berg CJ, et al. Causes of maternal mortality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1991-1999[J]. MMWR, 2003, 52(2): 1-8.
[17] 17 梁娟, 朱军, 王艳萍, 等. 中国1996~2000年孕产妇死亡监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7, 38(1): 138-141.
[18] 1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gnancy, childbirth, postpartum and newborn care: a guide for essential practice[M]. 2nd ed. Geneva: WHO, 2006: 44-63.
[19] 19 郑海霞. 妊娠合并心脏病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2012, 14(15): 55-5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