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华西医学  2012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运气大司天理论

DOI: CNKI:51-1356/R.20120214.1639.049, PP. 309-316

Keywords: 中医学派,运气学说,大司天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从运气学说的大司天理论,探讨中医各学派创始人物与运气大司天的关系,发现中医各学派学术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与其所处大司天的特性密切相关。大司天的更替变化,可能是中医七大主要学派创始人学术思想形成的主要根源。这一结果显示了运气学说大司天的重要价值;提示其在学习和继承各学派经验时,如果能明了各学派创始医家当时所处大司天的运气特征,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前贤的学术思想,还可以深化解读中医不同学术思想的源流。

References

[1]   孙国中, 方向红.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 学苑出版社, 2004: 425.
[2]   崔爱民. 论《温疫论》祛邪大法及其应用原则[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6): 115-117
[3]   果志霞, 曹力明. 叶天士学术思想概说[J]. 河南中医, 2011, 31(10): 1106-1107.
[4]   武养星. 吴鞠通络病用药特点刍议[J]. 山西中医, 2011, 27(8): 1-5.
[5]   王树芳. 天地生综合研究[M]. 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社, 1989, 11: 416.
[6]   陈曦, 边永军, 顾植山. 从气象角度探讨SARS证候与五运六气[C]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中医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所, 2004: 10218.
[7]  [ 7 ] 李文旭. 流行性感冒的中医学认识与临床[J]. 中医研究, 1996, (2): 1-41.
[8]  [ 8 ] 赖文, 李永宸. 东汉末建安大疫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8, (8): 2-61.
[9]  [ 9 ] 戚学文. 《伤寒论》是我国最早论述鼠疫的不朽著作[J]. 国医论坛, 1999, 14(1): 399-401.
[10]   宋乃光, 李瑞, 赵自强. 温病八大名著[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5: 7-11.
[11]   赖文, 李永宸, 张涛, 等. 近50年的中国古代疫情研究[J]. 中华医史杂志, 2002, 32(2): 108-113.
[12]   华碧春. 试探温病学说地域性和实用性形成的历史原因[J]. 陕西中医, 1989, 10(4): 1666-1671.
[13]   徐纲. 温病学产生与发展的启示[J]. 医学与哲学, 1989, 9: 450-461.
[14]   王育学. 中医药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J]. 中医杂志, 1994, 35(8): 457-459.
[15]   竺可祯.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 1972, 1: 21-28.
[16]   郭子光. 关于中医学术流派的评析[J]. 中国中医药报, 2005, (3): 3-5.
[17]   宋乃光.刘完素医学全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82-84.
[18]   高尔鑫. 汪石山医学全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246.
[19]   孟庆云. 40年中医内科理论研究进展(中)[J]. 中级医刊, 1990, 25(12): 51-54.
[20]   顾植山. 让中医五运六气学说重放光芒[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3(2): 137-142.
[21]   杨威, 于峥, 刘寨华. 基于“六气大司天”的中医学术流派创新规律认识[J]. 北京中医药, 2009, 28(3): 198-200.
[22]   陆拯. 王肯堂医学全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2605-2607.
[23]   王?. 陆懋修医学全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15.
[24]   蔡坤坐. 从大司天理论探讨元明医家用药变化的原因[J]. 中医文献杂志, 2002, 2: 5.
[25]   蔡坤坐. 由五运六气推断仲景宗族遇疫时间[J]. 中医文献杂志, 2007, 2:18.
[26]   徐江雁. 中医学术流派演绎[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26(3): 15-17.
[27]   吕建辉. 历史上气候变迁是伤寒与温病学派产生的真正原因[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3, 7(2): 42-43.
[28]   严世芸. 中医各家学说[J].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98.
[29]   余瀛鳌. 辨析中医发展史中的“四大家”[J].轩岐论坛, 2011, 1: 9-10.
[30]   李海峰, 陈正, 周国琪. 朱丹溪吐法探要[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 17(8): 832-833.
[31]   陈永灿. 张景岳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创新[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2): 231-234.
[32]   张存悌. “火神派”述略[J]. 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3): 242.
[33]   张存悌. “火神派”再述[J]. 辽宁中医杂志, 2005, 32(1): 74.
[34]   邢斌, 金?. 20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六大家[J].四川中医, 2003, 21(12): 5-7.
[35]  [ 1 ] 李洪涛. 寒温争鸣论析[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9, 18(6): 1-3.
[36]  [ 2 ] 徐江雁, 谢阳谷, 鲁兆麟. 中医学术流派演绎[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26(3): 15-17.
[37]  [ 3 ] 翟双庆. 《内经》各学术流派概述[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 22(1): 19-21.
[38]  [ 4 ] 郑身宏, 龚慧涵, 金小?. 中医学术流派刍谈[J]. 江苏中医药, 2010, 42(6): 66-67.
[39]  [ 5 ] 张友和.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J]. 内蒙古中医药, 2005, 1(5): 4.
[40]  [ 6 ] 严世芸. 中医各家学说[M]. 2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12-2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