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血浆脑钠肽和血清肌钙蛋白 I 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研究
DOI: 10.7507/1002-0179.20130577 , PP. 1819-1821
Keywords: 心力衰竭 ,脑钠肽 ,肌钙蛋白I ,老年人
Abstract: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含量改变在老年患者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7月-2012年8月住院的各种老年心脏病患者117例,根据纽约心功能分级分为4组(心功能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分别检测血浆BNP、血清cTNI及心肌酶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组间比较,同时与健康老年组进行对比。结果 ①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各组(心功能Ⅱ~Ⅳ级)血浆BN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心功能正常组(心功能Ⅰ级组);且心功能Ⅳ级组BNP水平>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Ⅱ级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心功能Ⅰ级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浆BNP水平无明显差异。②各组之间CK及CK-M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充血性心力衰竭各组(心功能Ⅱ~Ⅳ级组血清cTNI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心功能正常组(心功能Ⅰ级组);且心功能Ⅳ级组cTNI水平>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Ⅱ级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心功能Ⅰ级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BNP水平及血清cTNI水平在老年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随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两者均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References
[1] [ 1 ] 王海玲, 张灵, 王乐, 等. B型利钠肽与左室射血分数、 NY-HA 心功能分级、P波终末电势及 6分钟步行试验的相关分析[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7 , 5(7): 502-504.
[2] [ 2 ] 殷兆芳, 方唯一, 吴士尧, 等.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分层随访1年结果[J]. 实用老年医学, 2010, 24(1): 33-36.
[3] [ 3 ] 李晓南.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变化与心力衰竭程度、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12): 44-45.
[4] [ 4 ] 马小欣, 赵慧颖, 徐宝华, 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J]. 中国医药, 2006, 1(7): 388.
[5] [ 5 ] 徐克雷.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肌钙蛋白I检测的意义与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10(8): 663-665.
[6] [ 6 ] 潘晔生, 金立仁. 肌钙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1, 28(1): 18-21.
[7] [ 7 ] 吴恒芳, 张寄南, 马文珠. 心肌肌钙蛋白I与心力衰竭[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4, 25(3): 181-183.
[8] [ 8 ] The Criteria Committee of the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omenclature and 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diseases of the heart and great vessels[M]. 9th ed. Boston, Mass: Little, Brown & Co; 1994: 253-256.
[9] [ 9 ] 陆洁, 巢娟芬, 崔微艳, 等. 重症心衰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测定的价值[J]. 临床急诊杂志, 2011, 12(1):14-16.
[10] 刘宏轩, 王瑞英, 黄淑田, 等. 高敏C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I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的变化[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08, 6(5): 328-330.
[11] Mueller C, Scholer A, Laule-Kilian K, et al. Us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dyspnea[J]. N Engl J Med, 2004, 350(7): 647-654.
[12] 赵树海, 沈潞华, 李虹伟. 脑钠肽与心房颤动[J]. 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11): 930.
[13] 宋予苹, 王文君, 徐泽昌, 等. D-二聚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及脑钠肽浓度测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预测价值[J]. 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10): 801.
[14] 徐岩, 吴尤, 史学功, 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含量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8): 46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