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我国南方食用菌原料林培育研究进展

, PP. 209-214

Keywords: 食用菌原料林,树种优选,培育技术,经营模式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香菇等食用菌在我国具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 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食用菌原料林的培育对于以阔叶树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重点对食用菌原料林树种的优选、人促更新定向培育、主要原料林树种的丰产栽培以及其采种基地建设等进行述评。根据食用菌原料林培育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对策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包括主要原料林树种的良种选育和扩繁技术、育苗技术、松杉林冠下造林技术和多种食用菌原料林树种混植技术、二代食用菌原料林的萌芽更新技术等。

References

[1]  王忠 赖培淼.乳源木莲千林试验研究初报[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6,16(4):315-318,.
[2]  庄孟能 马祥庆.杉木拟赤杨混交林林分结构和生产力[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4,14(4):339-343,.
[3]  徐英宝.广东马尾松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91.
[4]  阮传成.细柄阿丁枫栽培技术及应用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6,16(2):151-155,.
[5]  黄清麟 黄界水.人促米槠 闽粤栲速生丰产林调查研究报告[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2,12(1):116-120,.
[6]  林长青 杨亨永.常绿阔叶林迹地两种更新方式形成的群落生产力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6,23(3):21-24,.
[7]  张寿橙.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J].中国食用菌,1994,13(4):8-9,.
[8]  刘治根 林芳灿.我国食用菌段木栽培的适宜树种及其分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6,5(3):241-251.
[9]  陈体强 李开本.灵芝适生树种[J].福建林业科技,1995,22(1):62-66,.
[10]  李刚.灵芝冬季栽培新技术[J].食用菌,1996,18(4):34-35,.
[11]  邹达明 朱建国.短轮伐期茹木林人工培育技术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9,19(6):1-10,15.
[12]  林晓华 周钦泽.速生树种木屑栽培香菇试验初报[J].食用菌,1993,15(1):13-14,.
[13]  张宏梓 李振问.阔叶树人工造林树种栽培香菇的优化选择[J].林业科技开发,1995,(4):48-49,.
[14]  张宏梓 阮传成.檫树木屑栽培香菇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1996,23(3):57-60,.
[15]  张寿橙.中国香菇的砍花栽培(连载)[J].中国食用菌,1993,12(4):9-11,.
[16]  彭彪.阔叶林伐后人工促进更新培育食用菌专用林[J].世界林业研究,1997(专集):223-229.
[17]  李元红.闽北阔叶林的天然更新技术[J].福建林学院学报,1985,5(1):21-26.
[18]  周仲琼.阔叶林采伐更新技术调查[J].福建林业科技,1995,22(2):66-68,.
[19]  吴隆高 汤福泉.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培育菇木林效果调查[J].浙江林业科技,1999,19(2):44-46,50.
[20]  江训强.17年生人促米槠林林分结构及生产力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8,18(3):263-266,.
[21]  黄清麟 李元红 等.人促米槠、闽粤栲速生丰产林调查研究报告[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2,12(1):116-120.
[22]  官尔雄.四川桤木引种试验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9,26(4):58-61,.
[23]  冯建国 陈益泰.浙西南丘陵地八种乡土阔叶树的生长表现[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4):438-441,.
[24]  张寿橙,中国食用菌,1993年,11卷,4期,38页
[25]  刘治根,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5卷,3期,241页
[26]  李元红,福建林学院学报,1985年,5卷,1期,21页
[27]  黄清麟 李元红.一代与二代人促闽粤栲林分特征对比评价[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8,18(3):224-227,.
[28]  童伟成 李启良.残次阔叶林改造为菇木林试验初报[J].浙江林业科技,1995,15(4):24-26,.
[29]  肖水清.天然阔叶树残次林改造技术的初步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1998,(6):7-8,.
[30]  苏治平 卢善土.马尾松山杜英混交林林分生产力及生态效益[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4,14(4):301-305,.
[31]  汤兆成 泮仙松.营造马桂木短轮伐期菇林试验初探[J].浙江林业科技,1997,17(5):29-31,.
[32]  吴运辉 石立昌.鹅掌楸不同造林密度试验初报[J].贵州林业科技,1998,26(2):42-44,.
[33]  庄孟能 叶章善 等.杉木拟赤杨林分结构和生产力[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4,14(4):339-343.
[34]  刘一新.人工林育林体系之建立(三、人工造林技术).林业试验所八十八年度年报[M].台北,1999.31-32.
[35]  刘春华 张春能.观光木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3,13(3):267-272,.
[36]  李建民 封剑文.鹅掌楸人工林的丰产特性[J].林业科学研究,2000,13(6):622-627,.
[37]  刘一新,林业试验所八十八年度年报,1999年,31页
[38]  彭彪,世界林业研究,1997年,专集,223页
[39]  王忠平,福建林学院学报,1996年,16卷,4期,315页
[40]  李刚,食用菌,1996年,18卷,3期,24页
[41]  章伟成,浙江林业科技,1995年,15卷,4期,24页
[42]  张寿橙,中国食用菌,1994年,12卷,4期,9页
[43]  徐英宝,广东马尾松研究,1994年,191页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