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我国杉木林生物量与能量利用率的研究
, PP. 237-243
Keywords: 杉木,热值,生物量,光合作用,能量利用
Abstract:
根据作者的研究和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了我国杉木的能量利用、分配及生物生产力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杉木不同器官的热值差异明显,平均为19.951kJ·g-1.生物量与密度和年龄呈较好的线性相关。不同地带、生长阶段、海拔高度的杉木光能利用率、能量的分配格局和林分生物量生产率不同;杉木的光合能量利用随不同林龄、密度和立地质量的不同而呈现光补偿点、光饱和点、CO2补偿点等的不同。总体上,我国杉木林对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现实平均利用率分别为0.38%和0.8
References
[1] | 吴中伦.杉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
[2] |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8..
|
[3] | 俞新妥.杉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54-54.
|
[4] | 俞新妥 叶功富.杉木栽培制度的理论探讨[J].林业科学,:.
|
[5] | 叶镜中 姜志林.苏南丘陵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结构[J].生态学报,1983,3(1):4-13.
|
[6] | 南方十四省(区)杉木栽培协作组.杉木地理分布及主要商品材基地规划建设[J].林业科学,1981,17(2):134-144.
|
[7] | 范少辉.杉木栽培营养研究:学位论文[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1994..
|
[8] | 姜志林 叶镜中.杉木冠形态结构的初步研究[J].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学报,1980,2(4):46-52.
|
[9] | 曾士余.杉木人工林辐射状况的初步分析[J].林业科学,1985,21(4):30-37.
|
[10] | 贺庆棠 Baumgartner A.中国植物的可能生产力:农业和林业的气候产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10(2):1-9.
|
[11] | 朱志辉 张福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太阳能利用率[J].生态学报,1985,5(4):343-356.
|
[12] | Axelsson B G 姚瑗(译).速生人工林的最大生长潜力[J].陆地生态译报,1985(3):15-18.
|
[13] | 刘煊章.杉木人工林林冠层热量平衡的测定.森林生态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75.
|
[14] | 龚垒,生态学报,1984年,4卷,3期,248页
|
[15] | 冯宗炜,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4年,8卷,2期,93页
|
[16] | 俞新妥,杉木,1982年
|
[17] | 南方十四省(区)杉木栽培协作组,林业科学,1981年,17卷,2期,134页
|
[18] | 姜志林,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学报,1980年,2卷,4期,46页
|
[19] | 潘维俦,中南林学院科技,1978年,2期,1页
|
[20] |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1978年,3页
|
[21] | 肖文发,杉木人工林冠层光合作用生理生态及其模拟研究,1994年
|
[22] | 范少辉,杉木栽培营养研究,1994年
|
[23] | 刘煊章,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93年,75页
|
[24] | 田大伦,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93年,524页
|
[25] | 林明生,浙江林学院学报,1991年,8卷,3期,288页
|
[26] | 王丽丽,林业科学研究,1990年,8卷,6期,598页
|
[27] | 惠刚盈,林业科学,1989年,25卷,6期,565页
|
[28] | 惠刚盈,林业科学研究,1988年,1卷,2期,20页
|
[29] | 盛炜彤,大岗山林业科技,1987年,1期,12页
|
[30] | 贺庆棠,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8卷,2期,1页
|
[31] | 管东生,生态科学,1986年,2期,23页
|
[32] | 曾士余,林业科学,1985年,21卷,4期,30页
|
[33] | 姚瑗(译),陆地生态译报,1985年,3期,15页
|
[34] | 冯宗炜 陈楚莹 等.不同自然地带杉木林的生物生产力[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4,8(2):93-100.
|
[35] | 盛炜彤.杉木的季节生物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J].大岗山林业科技,1987(1):12-20.
|
[36] | 龚垒.杉木幼树冠层结构与生物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84,4(3):248-257.
|
[37] | 叶镜中.福建洋口杉木生物量年变化规律[J].南京林学院学报,1984,6(4):32-40.
|
[38] | 冯宗炜 陈楚莹.杉木幼林群落生产量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3,3(2):119-130.
|
[39] | 惠刚盈 罗云伍.江西大岗山丘陵区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研究[J].林业科学,:.
|
[40] | 惠刚盈 童书振.杉木造林密度循环试验研究I.密度对幼林生物量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1988,1(2):20-28.
|
[41] | 潘维俦.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科技,1978(2):1-2.
|
[42] | 管东生.流溪河水库林区四个林分类型的生物生产力[J].生态科学,1986(2):23-28.
|
[43] | 林明生.浙江开化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1,8(3):288-294.
|
[44] | 田大伦 等 林业部科技司.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结构特征.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524-532.
|
[45] | 肖文发.杉木人工林冠层光合作用生理生态及其模拟研究:学位论文[M].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1994..
|
[46] | 吴中伦,杉木,1984年
|
[47] | 冯宗炜,生态学报,1983年,3卷,2期,119页
|
[48] | 叶镜中,生态学报,1983年,3卷,1期,7页
|
[49] | 朱志辉,生态学报,1985年,5卷,4期,343页
|
[50] | 叶镜中,南京林学院学报,1984年,6卷,4期,32页
|
[51] | 王丽丽.不同密度杉木林内辐射与叶面积垂直分布对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1990,3(6):589-593.
|
[52] | 聂道平.不同立地条件的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养分循环[J].林业科学研究,1993,6(6):643-649.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