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外来杨树遗传资源及其存在的问题
, PP. 743-748
Keywords: 杨树,遗传资源,引种,存在问题
Abstract:
简要回顾了我国不同时期引进的杨树遗传资源。在总结了外来杨树资源对推进我国杨树栽培品种化和育种 上起到了重大作用的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的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对基因资源研究的投入, 建立完善的资源保存基地,增强今后杨树育种创新能力;扩大资源评价研究的规模和深度,使外来杨树资源利用更 有预见性;杂种杨树的基因渗入可能会改变原有乡土杨树的遗传多样性和完整性,对人工育成品种导入不育基因是 防止基因污染的关键技术措施,应作为今后推广新品种的一项必备新指标;为应对我国气候变化可能为杨树集约栽 培带来的有益性(栽培区北移和生长期延长)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干旱缺水)及病虫灾害所需求新品种作前瞻性准 备,必须从现在起开始新一轮杨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研究。
References
[1] | 徐纬英.杨树[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
[2] | 吴中伦.国外杨树引种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
[3] | 赵天赐,陈章水.中国杨树集约栽培[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
[4] | 马常耕.我国杨树杂交育种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林业科学,1995,31(1):60~68
|
[5] |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管理办公室.引进国际先进林业科学技术项目阶段成果汇编[M].北京: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管理办公室编印,2002
|
[6] | 马常耕.我国杨树育种中的若干问题商榷[J].青海农林科技,2004(52):1~8
|
[7] | 韩一凡.美洲黑杨南抗1号、2号新品种选育[J].林业科技开发,1997(3):18~20
|
[8] | 黄东森.中林46等12个杨树新品种杂交育种--不同气候带杨树育种研究[C].杨树遗传改良[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8~38
|
[9] | 潘惠新.杨树新品种选育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2(3):3~4
|
[10] | 王继红,李先萍.中金系列杨树新品种特性及效益分析[J].山西林业,2001(4):25~26
|
[11] | 庞金宣,郑世锴,刘国兴.窄冠型杨树新品种的选育[J]林业科技通讯,2001(4):8~9
|
[12] | 陈鸿雕,刘志成,潘成良,等.抗病速生新杂交种辽宁杨、辽河杨、盖杨的选育[J].辽宁林业科技,1995(5):1~6,26
|
[13] | 董雁,王丽钧,王玉华,等.耐寒、速生杨树新无性系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99(2):6~10
|
[14] | 温宝阳,周丽君,李晶,等.杨树新品种--中黑防1、2号杨[J].林业科技通讯,2000(4):13~14
|
[15] | 王福森.杨树新品种--拟青杨×山海关杨选育成功[J].防护林科技,2000(1):30
|
[16] | 刘月君,张立果,石彩华,等.廊坊杨杂种新无性系的选育[J].林业科技通讯,1998(12):7~10
|
[17] | 王恭?,宋玉山,武惠肖,等.抗盐碱杨树新品种--廊坊杨4号的选育[J].林业科技通讯,2001(6):29~31
|
[18] | 金志明,张玉起,叶雅玲,等.白林3号杨的选育[J].吉林林业科技,1997(5):6~10
|
[19] | 符毓秦,刘玉媛,李均安,等,美洲黑杨杂种无性系--陕林3、4号杨的选育[J].陕西林业科技,1999(3):1~9,13
|
[20] | 姚文国,陈洪俊.防范外来生物入侵[J].中国检验检疫,2002(2):13~15
|
[21] | Losey J E, Rayor L S, Carter M E. Transgenetic pollen harms monarch larvae[J]. Nature, 1999(399) :214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