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 PP. 563-568
Keywords: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进展,展望
Abstract:
干热河谷因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而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难点,且一直是生态恢复的热点区域。本文从干热河谷的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植被恢复历史、恢复目标、植被种类筛选、恢复技术、人工植被生态评价等方面概括总结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的进展与现状,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提出未来研究应予重视或优先研究的方向。
References
[1] | Mosley Roberts K,唐亚.云南干旱河谷150年来的植被变化研究及其对生态恢复的意义[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5):713~722
|
[2] | 周麟.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的第四纪植被演化[J].山地研究,1996,14(4):239~243
|
[3] | 何永彬,卢培泽,朱彤.横断山-云南高原于热河谷形成原因研究[J].资源科学,2000,22(5):69~72
|
[4] | 张信宝,陈玉德.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不同岩土类型荒山植被恢复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7,3(1):13~18
|
[5] | 张信宝,杨忠,张建平.元谋干热河谷坡地岩土类型与植被恢复分区[J].林业科学,2003,39(4):16~22
|
[6] | 周麟.云南元谋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初探[J].西北植物学报.1998,18(3):450~456
|
[7] | 柴宗新,范建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思考[J].山地学报,2001,19(4):381~384
|
[8] | 费世民.川西南山地生态脆弱区森林植被恢复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
|
[9] | 郎南军.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
[10] | 高洁.元谋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植物的耐旱性评估[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2):19~23
|
[11] | 张尚云,高洁,付美芬,等.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与造林技术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2):1~7
|
[12] | 李昆,曾觉民.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蒸腾作用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3):244~250
|
[13] | 杨忠,张信宝,王道杰,等.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J].山地学报,1999,17(2):152~156
|
[14] | 樊国盛,邓莉兰,蔡发江,等.云南干热河谷常见非结瘤植物及其适应性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16(2):135~140
|
[15] | 周蛟.元谋干热河谷引种造林试验及树种选择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0,20(2):78~84
|
[16] | 刘娟,陈玉德.元谋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与营造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1,15(6):40~43
|
[17] | 张建平,王道杰,杨忠,等.元谋干热河谷区森林消长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J].中国沙漠,2001,21(1):79~83
|
[18] | 张春华,李昆,崔永忠.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段退耕还林区造林树种选择[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5(1):20~23
|
[19] | 张尚云.元谋干热河谷农宜林地段划分立地类型主导因子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2):8~18
|
[20] | 杨忠,熊东红,周红艺,等.干热河谷不同岩土组成坡地的降水人渗与林木生长[J].中国科学(E辑),2003,33(增刊):85~93
|
[21] | 张建平,张信宝,杨忠,等.云南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及恢复重建试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6(6):733~738
|
[22] | 张荣祖.横断山区干旱河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
[23] | 金振洲,欧晓昆.元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干热河谷植被[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
[24] | 马焕成,曾小红.干旱和干热河谷及其植被恢复[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5(4):52~55
|
[25] | 周国兴,张兴永.元谋人-云南元谋古人类与古文化图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170~175
|
[26] | 张建平,王道杰,王玉宽,等.元谋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变迁探讨[J].地理科学,2004,20(2):148~152
|
[27] | 许再富,陶国达,禹平华,等.元江干热河谷山地近五百年来植被变迁探讨[J].云南植物研究,1985,7(4):403~411
|
[28] | 张映翠,朱红业,龙会英,等.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山地径流塘》草网络技术研究初报[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30~33
|
[29] | 马焕成,Elke Nelles-Swhelm.保水剂在于热河谷造林中的应用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
[30] | 杨忠,张建辉.元谋干热河谷不同岩土组成坡地桉树人工林生长特征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5):2~6,14
|
[31] | 王克勤,起家聪.元谋干热河谷赤桉林生长规律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0,20(2):67~73
|
[32] | 刁阳光.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林生态经济功能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4(8):26~27
|
[33] | 李昆,曾觉民.元谋干热河谷地区不同造林树种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9,19(3):161~164
|
[34] | 李昆,张昌顺,马姜明,等.元谋干热河谷不同人工林土壤肥力比较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5):574~579
|
[35] | 陈奇伯,王克勤,李艳梅,等.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类型植被改良土壤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2):67~70,113
|
[36] | 王克勤,沈有信,陈奇伯,等.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5):809~813
|
[37] | 傅美芬,高洁,张尚云,等.元谋县长防林不同林分结构小气候效应的初步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2):44~48
|
[38] | 王克勤,陈奇伯.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生态林的林分微环境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1(1):74~79
|
[39] | 王克勤,郭逢春,贺庭荣,等.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赤桉林群落结构[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4):37~41,47
|
[40] | 刘新龙,王瑞波,张燕平.印楝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2):147~153
|
[41] | 马姜明,李昆,郑志新.元谋干热河谷不同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1):84~89
|
[42] | 沈有信,刘文耀,张彦东.东川干热退化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物种组成与土壤种子库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23(7):1 454~1 460
|
[43] | 罗辉,王克勤.金沙江干热河谷山地植被恢复区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研究[J].生态学报,2006,26(8):2 432~2 442
|
[44] | 马姜明,李昆,张昌顺.元谋干热河谷苏门答腊金合欢、新银合欢人工林天然更新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8):1 365~1 369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