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美国黄松的生长特性和抗寒性研究
, PP. 500-505
Keywords: 美国黄松,油松,生长特性,抗寒性
Abstract:
采用大量野外调查数据, 对美国黄松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 并通过实验手段测定了其抗寒性相关指标, 对抗寒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 美国黄松苗木根系发达, 垂直根生长能力强, 植苗成活率高, 地径生长量明显大于油松。幼树生长进程与油松基本一致, 造林后第7年进入速生期, 树高年均生长量45 cm, 而且仍处于上升阶段。美国黄松胸径年生长量和总生长量都大于油松, 而树高小于油松, 18年生单株材积0. 0177 m3, 比油松大10%。不同引种地美国黄松胸径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 年均生长量介于0. 30~ 0. 94 cm。气象因素对生长有一定影响, 随着活动积温、日照时数的增加生长量明显增大。树高与胸径、新梢长、冠幅存在显著相关性, 与胸径的相关系数随着树龄的增加而逐渐提高, 胸径与冠幅的相关系数随树龄的增大而变小。抗寒性测定结果表明, 各个低温阶段美国黄松的电解质渗出率都大于油松, LT50为- 10. 7℃, 油松为- 17. 9℃。美国黄松针叶组织中束缚水、可溶性糖、K+ 、类胡萝卜素和ABA 含量较低是其抗寒性弱的内在原因。
References
[1] | 高俊风.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
[2] |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3] | 汤章成.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
[4] | 周永学,樊军锋,杨培华,等.陕西陇县引种美国黄松生长调查[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3):74~77
|
[5] | 周永学,樊军锋,高建社,等.美国黄松在陕西黄土丘陵引种效果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33(4):83~86
|
[6] | [1l]周永学,樊军锋,高建社,等.引种美国黄松与油松生长特性的比较研究[J].林业科技,2005(5):41~43
|
[7] | 侯琳,唐德瑞.美国黄松个体高生长过程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3,23(1):10~12
|
[8] | 张立功,王喜武,张仁慈,等.美国黄松引种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25(2):9~12
|
[9] | 潘晓云,王根轩,曹琴东.兰州地区引种的美国扁桃的越冬伤害与临界致死低温[J].园艺学报,2002,29(1):63~65
|
[10] | 杨敏生,王春荣,裴保华.白杨杂种无性系的抗寒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25(4):21~24
|
[11] | 史清华,高建社,王军,等.5个杨树无性系抗寒性的测定与评价[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1):1 937~1 941
|
[12] | 王荣富.植物抗寒指标的种类及其应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3):49~55
|
[13] | Gusta L V,Fowler D B.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dehardening and rehardening of winter ceresls[J].Canada Journal Plant Science,1976,56:673~678
|
[14] | 龚月桦,周永学,樊军锋,等.美国黄松、班克松和油松的抗寒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8):1 389~1 392
|
[15] | Gillies S L,Vidaver W.Resistance to photo damage in evergreen conifers[J].Physiology Plant,1990,80:148~153
|
[16] | 吴中伦.国外树种引种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50~52,135~136
|
[17] | 潘志刚,游应天.中国主要外来树种引种栽培[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10
|
[18] | 樊军锋,周永学.美国黄松介绍(译文)[J].陕西林业科技,1998(4):70~73
|
[19] | 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延安树木园.黄土高原树木资源收集与引种的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87(1):1~8
|
[20] | 唐季林,徐化成.油松抗寒性与种源关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11(1):53~60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