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不同柿种柿叶维生素C和酚类物质的差异
, PP. 616-622
Keywords: 柿叶,Vc,酚类,黄酮,季节变化
Abstract:
对15个柿栽培品种和5个柿属野生种叶中Vc和酚类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野生种的年平均Vc、总酚、黄酮平均含量均高于栽培种,其中Vc含量排序为:野生种>涩柿品种>甜柿品种。除罗田甜柿和老鸦柿外所有材料5月份Vc含量均超过10mg?g-1(FW),大部分甜柿品种的Vc含量随季节的变化显著下降,其它(品)种则变化幅度较小。烘干(60℃)后的柿叶Vc平均保存量只有鲜叶的8.88%。总酚量最高的是野生种,年平均达44.91mg?g-1(FW),所有(品)种的季节变化规律大体上与Vc相同。柿叶中共检测到8种酚酸,其中没食子酸、肉桂酸、咖啡酸和香豆酸分别占酚酸总量的48%、21%、12%和10%。柿叶中黄酮类物质年均含量都在1.7mg?g-1(FW)以上,其中油柿超过11mg?g-1(FW),且季节变化不大。柿叶有效成分的开发可根据利用目的选用适当的(品)种或季节。
References
[1] | 吴小南,汪家梨. 柿叶茶抗氧化、降血脂保健作用初步试验[J].食品科学, 1998,19(11):39-41
|
[2] | 马希汉,尉芹. 柿叶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0,15(2):41-44
|
[3] |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27-1528
|
[4] | Vinson,C G, Cross, F B. Vitamin C content of persimmon leaves and fruits[J]. Science,1942,96, 430~431
|
[5] | 郭玫,董晓萍,徐文萍. 柿叶的研究概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增刊):78~82
|
[6] | 马桂荣,孙静,段普凡,等. 柿叶有效成分分离提取方法研究[J].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1991(2):68-74
|
[7] | 唐宇,赵钢.荞麦中总黄酮和芦丁的变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1):33-35
|
[8] | 梁月荣,徐月荣,胡月龄,等.苦丁茶化学成分研究--多酚类与咖啡碱和Vc含量[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2,18(2):41-44
|
[9] | 石锦芹,黄绍华. 柿叶黄酮类化合物乙醇提取工艺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99,23(3):264-267
|
[10] | 陈光,徐绥绪,沙沂. 柿叶化学成分研究(Ⅰ)[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0,10(4):298~299
|
[11] | 费学谦,周立红,王劲风.甘、涩柿果实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4,7(1):106-110
|
[12] | 肖纯,张凯农.Folin试剂测定茶中酚类化合物[J].茶叶通讯,1995(3):29-31
|
[13] | 危建新,佘祥威. 柿叶维生素C贮藏保存方法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 1990,10(1):45~48
|
[14] | 张心波,沈治平.黑枣树叶的维生素C含量[J].营养学报,1957(2):143
|
[15] | 石碧,狄应.植物多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80~291
|
[16] | 杨志洁,叶建农,刘彤,等.茶叶中维生素C和嘌呤碱的高效液相色谱的研究[J].色谱,1996,14(6):492-493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