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哈特.法律的概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79.
|
[2] | 陈焱光.公民权利救济论[M]//人权研究(第5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81.
|
[3] |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491.
|
[4] | 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04.
|
[5] | 廖中洪.民事诉讼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综述[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102.
|
[6] |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6.
|
[7] |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4.
|
[8] | 盖斯旦.法国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23.
|
[9] | 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6-12.
|
[10] | 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487.
|
[11] | 陈刚.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32.
|
[12] | 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66.
|
[13] | 卡佩莱蒂.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0.
|
[14] | 梁慧星.裁判的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88.
|
[15] |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