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中国酸雨形成的专家系统研究
Keywords: 中国 ,酸雨 ,专家系统
Abstract:
根据我国1995年114个城市的SO2、NOx、CH4、NH3的排放量、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土壤pH值等7种数据,运用专家系统分析和预测了酸雨出现的城市.预测结果与1993~1995年这114个城市的pH实验值相比较,只有9个城市预测错误,总错分率小于8%.
References
[1] 王文兴,刘红杰,汤大钢,等.辽宁凤凰山酸雨来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7,10(1):22-26.
[2] 陈旦华,孙庆瑞,王美蓉,等.湖南省酸性降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8,11(2):8-14.
[3] 李爱贞,毛炳启.山东省酸雨的主要特点与酸雨污染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进展,1999(增刊):50-55.
[4] 王文兴,张婉华,石泉,等.影响我国降水酸性因素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3,13(6):401-407.
[5] 王文兴.中国酸雨成因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4,14(5):323-329.
[6] 王伟,王文兴,全浩.我国酸性降水来源探讨[J].中国环境科学,1995,15(2):89-94.
[7] 李柱国.浙江省降水酸度和化学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5):436-440.
[8] 胡明志,熊际翎,刘丽莉,等.贵阳地区酸雨化学组份的模糊统计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14(1):81-85.
[9] 窦春阳.峨眉山地区酸雨来源识别[J].大气环境,1990,5(5):40-43.
[10] 俞绍才,蔡小平,陈小江,等.厦门岛海洋性酸雨的化学影响因子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 1992,18(3):68-73.
[11] 沈菁,黄建.酸性降水pH值与化学成份及降水量的相关分析[J].大气环境,1991,6(4):27-29,35.
[12] 李金惠,汤鸿霄.中国降水酸度预测模型[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1):8-11.
[13] 全英,白乃彬.环境污染物分子结构及毒性关系专家系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5,21(1):104-110.
[14] BAI Nai-bin, TANG Gui-gang, QIAO Yu.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data from acid rain formation of China[Z].Proceedings of Fifth International Joint Seminar on Regional Deposition Processes in the Atmosphere, Seoul: [sn]1999. 105-111.
[15] 上海环境科学编辑部.1993年全国酸雨状况[A].上海环境科学,1994,13(8):40-41.
[16] 齐立文,王文兴.我国南方酸雨的主要特征[A].见:陈志远主编.中国酸雨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1997.11-13.
[17] 王文兴,张婉华,周泽兴,等.图们地区酸雨来源研究[A].见:陈志远主编.中国酸雨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 科学出版社,1997.38-45.
[18] 丁国安,徐晓斌,房秀梅,等.中国酸雨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学通报,1997,42(2):169-173.
[19] 王晓莉,张振珠,王建民.煤烟型污染城市的降水规律探讨[A].见:陈志远主编.中国酸雨研究[M].北京:中国 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19-127.
[20] 黄梅芳.福州市酸雨现状及控制对策[J].福建环境,1999,16(5):11-13.
[21] 金兆品,刘世贤,宋继红,等.舟山群岛酸性将水的研究[A].见:陈志元主编.中国酸雨研究[M].北京:中国环 境科学出版社,1997.63-70.
[22] 洪以南.义乌市10年酸雨发展动态分析[A].见:陈志元主编.中国酸雨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286-295.
[23] 胡文翔,忻颖,徐静,等.宁波市酸雨监测总结评价[A].见:陈志远主编.中国酸雨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1997.300-309.
[24] 余陆沐.衢州市酸雨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A].见:陈志远主编.中国酸雨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305-309.
[25] 石晶,黄云,陈宏文,等.江西省酸雨时空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A].见:陈志远主编.中国酸雨研究[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250-258.
[26] 戴志军.湖南省酸雨成因及对策[J].环境保护,1999(258):36-39.
[27] 黄清凤,陈煜辉.广州地区近10年酸雨污染的变化[J].广州环境科学,1999,14(2):19-22.
[28] 张宁.甘肃降水化学特征研究[A].见:陈志远主编.中国酸雨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64-277.
[29] 翟金良,邓伟,郭传新,等.吉林省城市大气降水pH值时空分异及成因[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5): 50-53.
[30] 张燕,刘兰进.我国酸雨分布特征及控制对策[J].陕西环境,1998,5(4):39-40.
[31] 涂俊.南京市降水化学成分特征及变化趋势[J].上海环境科学,1999,18(10):451-453.
[32] 毛欣,马爱军.山东省降水酸度分布分析[J].山东环境,2000(1):12-1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