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地力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Keywords: 地力贡献率 ,土壤特性 ,地理位置 ,统计分析
Abstract:
通过对国内大量文献数据的调研和整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地理位置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定量关系。统计分析表明,水稻、小麦和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空间变异总体呈正态分布,3种作物地力贡献率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60.2%±12.5%(n=121)、45.7%±15.7%(n=91)、51.0%±19.7%(n=54)。单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各类作物在不同种植区的地力贡献率与土壤基本特性及地理位置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基于相关分析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北方和南方单季稻、冬小麦;双季早稻、双季晚稻、春小麦、春玉米和夏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统计模型。残差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统计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可用于估算不同作物的地力贡献率,为制定区域尺度农田施肥策略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依据。
References
[1] 张云 张胜 刘长礼 等.田间施肥引起浅层土壤中氮的蓄积实验分析[J].土壤,2006,38(1):92-98.
[2] 张维理 武淑霞 冀宏杰 KolbeH..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Ⅰ.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08-1017.
[3] 单艳红 杨林章 王建国.土壤磷素流失的途径、环境影响及对策[J].土壤,2004,36(6):602-608.
[4] 刘宏斌 李志宏 张云贵 等.北京平原农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土壤学报,2006,43(3):405-413.
[5] Christopher S F, R Lal. Nitrogen management affects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north American cropland soils [J].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2007, 26 : 45 -64.
[6] Mosier A R, C Kroeze. A new approach to estimate emissions of nitrous oxide from agricul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N2O budget[J]. IGBPNewsletter, 1998, 34 : 8-13.
[7] HuangY(黄耀).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in China and its reduction strategy[J].第四纪研究,2006,26(5):722-732.
[8] 黄欠如 胡锋 李辉信 等.红壤性水稻土施肥的产量效应及与气候、地力的关系[J].土壤学报,2006,43(6):926-933.
[9] 汤建东 叶细养.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初报[J].土壤与环境,1999,8(2):113-116.
[10] 朱洪勋 张翔.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的增产效应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土壤通报,:.
[11] 祝华明 王美琴.施肥对红砂田有机质及土壤养分演变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J].土壤通报,1995,26(2):76-77.
[12] 王定勇 石孝均 毛知耘.长期水旱轮作条件下紫色土养分供应能力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2):120-126.
[13] 朱洪勋 沈阿林.黄潮土养分供应特征及演变规律[J].土壤学报,:.
[14] 胡少宜.漳州市水稻土的地力贡献率初探[J].土壤,1992,24(1):46-47.
[15] 王洪波.[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1.
[16] 张爱君 张明普.土壤基础肥力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1999,7(2):71-74.
[17] 黄德明 徐建铭 徐秋明.北京郊区小麦测土施肥技术的研究-推荐施肥中目标产量的估测[J].华北农学报,1987,(3):61-65.
[18] 王宏凯 周广业.不同肥力土壤的供磷能力和磷肥肥效研究[J].土壤通报,:.
[19] .[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6/indexch.htm,2006.
[20]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种植业区划》编写组.中国种植业区划[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27-129.
[21] 程永盛 廖耀平 陈钊明 何秀英 陈粤汉.近10年广东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组合)及产量、米质分析[J].中国稻米,2005(3):19-20.
[22] 陈新平 周金池.冬小麦,夏玉米不同品种(系)之间的氮营养效率的差异[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3] 祖艳群 林克惠.氮钾营养的交互作用及其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土壤肥料,:.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